市場 > 股票

港股市場20年:中資企業的海外資本牧場

中国证券网
2017-06-28 09:28

已收藏


20載彈指一揮間。在香港資本市場“落地生根”的中資企業家數,已由最初的40家左右躍升至如今的約千家。

上證報資訊統計資料顯示,20年間,中資股(紅籌股+H股+中資民營股)數量在港股的占比從1997年的6%提升至目前的48%,市值占比從1997年的16.29%提升至目前的60.69%。互惠互利,從來都是羅湖兩側溝通的基礎:南下的企業,為香港資本市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香港資本市場,則為內地企業打開了一扇窗,助其成長。

開放正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一系列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正在拉近內地與香港的距離,A股、H股上市公司正展開愈來愈密集的交流,擁有兩地上市平臺的公司越來越多。“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我們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一曲膾炙人口的《獅子山下》唱出了共同的心聲。

逐波“遞推”

“0168!”1993年7月15日上午10時,一個嶄新的代碼在香港聯交所的螢幕上閃爍,大廳內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時任青啤董事長張亞東與時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一起端起盛滿啤酒的玻璃杯,頻頻向在場的嘉賓祝酒。青島啤酒成為首家赴港上市內地企業的瞬間就此定格。

那一刻,張亞東或許不會想到,這一場洋溢著青島純生啤酒醇香的上市酒會,悄然孕育了一個蔚為壯觀的資本時代。

青島啤酒是首批獲准赴港上市的9家內地企業之一,緊隨其後,上海石化、儀征化纖等一批公司相繼登陸香港市場。

“青啤開了先河,但受限於當時內地企業對證券化、香港上市還不夠瞭解,涓涓細流直到香港回歸之後才變成奔騰的潮水。”一位曾參與多起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方案設計的資深投行人士認為,1997年以前的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更多的意義並非體現在公司身上,這一切,直到香港回歸後才逐步改變。

現在回望,恰恰是這些看似“行政命令性”的先試先行,為內地企業打開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對於無數希望“走出去”的企業而言,赴港上市無疑是能夠“一石多鳥”的最佳選擇。

真正的改變應該出現在1997年10月23日。那一天,中國移動登陸香港市場,成為香港回歸後的首單重磅IPO,募集金額高達323.63億港元。此後,華電國際、首都機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一批國企相繼完成在港上市。2000年6月22日赴港上市的中國聯通,更是將募資金額推高至436億元。

幾乎就在幾年間,一批“中字頭”企業接連登陸香港市場,並成為港股的“定海神針”。

事實上,這一現象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從外部情況來看,東南亞金融危機令資本市場更為挑剔,優質的大國企才能入得各方投資者的“法眼”。更重要的是,彼時恰逢內地國企改革啟程,1997年至2000年,A股新上市的公司達529家,期間國企股份制改造上市的家數占比高達58%,而移動、聯通等行業巨擘受限於A股的市場容量,轉而選擇更寬闊的港股“水域”。

繼“中字頭”之後,內地民企赴港上市的熱潮於2001年發軔。當年12月10日,浙江玻璃的交易代碼出現在香港聯交所的顯示幕上,公司成功在港發行H股1.7億股,募集資金6億元人民幣,內地民營企業就此躋身H股行列。

此後上市的比亞迪則是這一熱潮的“助推者”。基於其上市後的出色表現,香港市場一度掀起“比亞迪現象”的探討:投資者對於內資股的關注,開始從國企的“一枝獨秀”轉向各類企業的“百花齊放”,從傳統的製造業轉向多種新興行業。

翻閱那段時間的報刊,各地民營企業爭相赴港上市的新聞層出不窮,一些民間組織甚至召開上市推介會,為有意尋求上市的民營企業家出謀劃策。

與此同時,政策層面也在推進。證監會2003年4月取消第二批行政審批專案,原本被視為赴港上市前提的“72號文”即“無異議函”被取消。同年11月17日,香港聯交所設立北京代表處。

得益於環境的悄然改變,一些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進入港股市場。2004年6月16日,在幾乎不被外界關注的情況下,騰訊在港掛牌上市。當日,騰訊股票換手率高達104%,即絕大多數購得騰訊股票的投資者在第一個交易日便將其拋售,完全沒有打算長期持有,導致騰訊最終收盤價僅為4.2港元(相當於前複權後的0.8港元)。

“從香港市場本身來說,其在20年間不斷成熟、完善,承接IPO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同時,內地經濟多年來持續保持高速發展,為包括香港聯交所在內的證券市場提供了巨大的活力。”普華永道資本市場服務合夥人黃金錢告訴記者。

“汲水”香江

“我最大的收穫不是募資16億港元的成功,而是認識了相當一批國際投資基金經理,開闊了視野。”回憶起那段踏上香港市場的歲月,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曾如此感慨。

2002年7月,比亞迪在香港掛牌上市,一度創下了香港創業板的數個紀錄,高達16.5億港元的募資規模,為比亞迪後續發展積累了足夠的資金。王傳福一度對外表示,開始“兩條腿”走路,在產品經營之外進行資本經營,更加自由地去兼併、去收購。

資本市場讓比亞迪甘之如飴。2007年12月,比亞迪將負責手機業務的比亞迪電子分拆上市,從而為其獲得了更好的估值水準和市場預期,為其手機業務進一步融資拓展了空間。

與比亞迪和王傳福的故事類似,那些率領企業赴港上市的企業家,大多對證券化帶來的改變頗有感觸,除了募集資金,常被談起的還有管理的規範化,以及面對資本市場時的自信。

“規範化是內地企業進入港股市場的另一個臺階。作為很多企業首次證券化的目的地,香港市場需要上市企業有著良好的內控機制,通過專業機構的合規性審核。”黃金錢表示,只有邁上這一級臺階,企業才能被香港資本市場所認可。

在前述投行人士看來,王傳福所言的“開闊了視野”,其實更為重要。“那時,大多數企業只知道生產經營、內生增長,對資本運作、兼併收購知之甚少。港股市場作為國際化程度較高的證券市場,承擔了普及這方面知識的任務,繼而成為這些公司的資本練兵場。”

以青島啤酒為例,2003年1月23日,公司引入全球最大啤酒製造商安海斯——百希望(AB公司)為戰略股東,分3次向後者定向發行14.16億港元強制轉股的可轉換債券。在青島啤酒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這一重大合作,被業內視作青啤借力香港資本市場步入國際化時代的大手筆。

對於有著巨大資源儲備的“中字頭”國企來說,馳騁港股市場則更加得心應手。自1999年11月開始,一度以“中國電信”之名掛牌港股的中國移動便啟動了整體上市方案,通過連續3次資本運作,分3批將全國十餘省市的移動資產裝入體內,最終於2004年7月1日收購剩餘各省移動資產,從而實現了中國移動整體上市。

最耀眼的當屬國有銀行的華麗變身。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明確,選擇有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充實資本金,創造條件上市。此後,五大行接受了匯金總計450億美元的注資,並分別引入戰略合作夥伴。在此基礎上,一波氣勢磅礴的內地銀行赴港上市浪潮開啟:2005年6月23日,交行H股在香港上市,募集168億港元;2005年10月27日,建行H股在香港上市,募集715億港元;2006年6月1日,中行H股在香港上市,募集867億港元;2006年10月27日,工行A+H股同步上市,在港募資999億港元;2010年7月16日,農行H股在港上市,募集935億港元。

“香港是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港股市場自然是對接全球的試驗田。”多年跟蹤香港市場的一資深投資人士感歎道。回溯20年風雨歷程,港股市場的每個精彩瞬間,無不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改革烙印。與A股一樣,同是反映國家戰略的歷史畫卷。 歸去來兮

香港回歸20年,恰是內地企業邁向市場化、證券化的20年,也是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攜手快速成長的20年。

1997年至今,A股市場完成了大跨越,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第一大新興資本市場,也是世界增長最快的資本市場。就在上周,A股納入MSCI指數終獲成功。

港股市場同樣如此,其上市公司家數從1997年的658家擴展至目前的超過2000家,市值總規模從3.2萬億增長至目前的28.54萬億。期間,中資企業功不可沒。在上市公司數量方面,中資企業占比從1997年的6%提升至目前的48%;在市值方面,中資企業占比從1997年的16.29%提升至目前的60.69%。

黃金錢認為,正是中國經濟持續保持中高速的增長,使得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能夠不斷發展壯大,並孕育出了一批偉大的企業。

“證券市場彙聚了一大批優秀公司和行業龍頭,從上市公司就能看到中國經濟的發展脈絡和時代特徵。”上海市雙創投資中心總經理張賽美表示。

原本因政策等原因無法在內地A股上市的騰訊,已然成長為全球領先的互聯網公司,上市以來其股價上漲超過400倍。時至今日,公司多項財務指標仍保持著高速增長。

近年來,A股市場與港股市場的交流明顯增多。尤其是滬港通、深港通的推出,給兩地投資者提供互聯互通橋樑的同時,也加劇了兩地上市公司的雙向流動,一批已經在香港上市的行業龍頭,選擇私有化、分拆等方式,謀劃登陸A股市場。

2016年9月,萬達商業從港交所摘牌,完成私有化。彼時,距離其完成在港上市僅過去一年半。正如市場所預料的那樣,此後不久,萬達商業便出現在了A股IPO“候場”名單中。

反之,部分A股公司則在謀求H股平臺。如滬市上市公司大眾公用,其於2016年12月在香港聯交所發行H股,募集14億港元,形成了“A+H”雙平臺。

又如南方航空,6月27日宣佈,擬在A股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8億股,募集不超過95億元人民幣,同時在香港非公開發行不超過5.9億股H股,募集不超過36.9億港元。一旦發行成功,南方航空將從兩地獲得超百億元資金補充。

黃金錢認為,相較於A股,港股市場更加國際化,如果內地企業想接觸國際投資者,或是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港股上市平臺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前述投行人士看來,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因其各自的特點,為內地企業提供了更多樣化的選擇。“企業自身的眼光也更加開闊。選擇兩個市場同步上市,或是同步啟動資本運作,已是越來越多企業的常態化手段。”

20載風雨歷程,20載紫荊綻放。香港資本市場正在成為內地企業的海外資本牧場,將譜寫更多壯麗的詩篇。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