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5月份遞交招股書、9月初完成路演後,海底撈的上市進程,已經走到了最後節點。
最新消息顯示,日前,海底撈正式公佈IPO價格,定價17.8港元/股,處於14.8港元-17.8港元的招股區間高端。若不出意外,其將於本月26日登陸港交所。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定價反映出的是市場投資者對海底撈的預期看好。同時他提及,加之海底撈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戰略,將進一步加大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業界也有聲音認為,快速擴張中的海底撈,正同時面臨著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忠誠度下降的外界挑戰,以及自身在食品安全、體系管理上的考驗。
海底撈上市定價17.8港元
記者從港交所方面瞭解到,在9月3日通過聆訊後,海底撈於9月12日正式披露全球發售公告,據此公告顯示,公司將發行4.25億股,其中91%為國際發售,9%為公開發售。預計每股發行價在14.8港元-17.8港元區間內。
安信國際證券分析師李雲怡表示,按照該招股定價計算,其發行後總市值將在784.4-943.4億港元區間內,對應公司2017年全面攤薄PE為57.1倍-68.7倍。估值處於同業較高水準。
而據最新消息顯示,目前公司的最終IPO定價已確定為17.8港元,處於14.8港元-17.8港元的招股區間高端。
另據相關媒體報導,此番海底撈公開發售,市場回饋良好。截至9月17日其招股結束,海底撈公開發售部分獲得約4倍超額認購,約1.3萬份申請;機構方面包括中投、新加坡政府投資、挪威央行、UBS全球資產管理、富達研究管理、野村證券等均參與其中,機構配售比例超20倍。
事實上,在9月10日正式路演前,就曾有消息稱,海底撈已確認5家基石投資者,包括高瓴、景林、WardFerry、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及雪湖資本等,共認購3.75億美元,約占IPO發行規模的40%。
對此,朱丹蓬向記者表示,該價位“比此前的預期要高一點”,但也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他認為,一方面,是受到國內餐飲行業的紅利推動,符合當下的行業現狀;另一方面,作為中國火鍋第一品牌的海底撈,本身受到產業端及消費端的青睞與追捧,在此背景下,傳導到資本端也是合理的。
海底撈在其招股書中提及,據沙利文報告顯示,按2017年收入計算,公司在國內及全球中式餐飲市場中排名第一位,2016年-2017年的收入增長率為36.2%。
海底撈首席發展官周兆呈此前曾公開表示,此次上市募集的資金用途包括4個方面,其中,60%將用作海底撈業務擴充,為2018年-2020年開設新的餐廳提供資金支持;20%將用作開發新技術,包括提升客戶體驗及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技術專案;15%將用作償還公司現有債務;剩餘5%將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的企業用途。
二線城市成主力
從招股書來看,海底撈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3.42億元,同比增長54.4%;實現淨利潤6.47億元,同比增長17%。往前追溯,其2015年-2017年的收入總額分別為57.57億元、78.08億元、106.37億元,增速明顯。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地區劃分來看,一線城市的收入貢獻度正逐步下滑,相較之下,二、三線城市營收增速明顯,二線城市越發成為其主戰場。
招股書資料顯示,2017年,海底撈在二線城市運營的120家門店貢獻52.3億元收入,占總營收的近一半。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數量由2016年的29家增至2017年的69家,收入由7.3億元增至15.18億元,同比增幅最大。
事實上,在業界看來,海底撈提高門店密度的計畫正不斷推進,其開店意願較為迫切。
海底撈在招股書中提到,計畫在2018年開設180家-220家新門店,公司方面表示,“已佈局的一、二線城市仍具有增加餐廳密度的巨大潛力”,並將同步探索“三線及以下城市存在的火鍋餐飲業務機遇”。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海底撈動作頻繁的背後,或是出於對國內火鍋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考量。
朱丹蓬也在採訪中提及,作為國內火鍋市場的代表品牌,海底撈的擴張,一方面,對於其本身、及中國傳統美食的國際化都大有助益;但另一方面,其背後必然也存在著風險。
“目前來看,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較為嚴峻。火鍋行業,包括呷哺呷哺、小龍坎、海底撈等多個品牌都先後中招”,朱丹蓬認為,其中的根源仍在於餐飲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問題,而“海底撈擴張速度越快,其面臨的隱患就越大”。
最新消息顯示,日前,海底撈正式公佈IPO價格,定價17.8港元/股,處於14.8港元-17.8港元的招股區間高端。若不出意外,其將於本月26日登陸港交所。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定價反映出的是市場投資者對海底撈的預期看好。同時他提及,加之海底撈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戰略,將進一步加大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業界也有聲音認為,快速擴張中的海底撈,正同時面臨著市場競爭加劇、消費者忠誠度下降的外界挑戰,以及自身在食品安全、體系管理上的考驗。
海底撈上市定價17.8港元
記者從港交所方面瞭解到,在9月3日通過聆訊後,海底撈於9月12日正式披露全球發售公告,據此公告顯示,公司將發行4.25億股,其中91%為國際發售,9%為公開發售。預計每股發行價在14.8港元-17.8港元區間內。
安信國際證券分析師李雲怡表示,按照該招股定價計算,其發行後總市值將在784.4-943.4億港元區間內,對應公司2017年全面攤薄PE為57.1倍-68.7倍。估值處於同業較高水準。
而據最新消息顯示,目前公司的最終IPO定價已確定為17.8港元,處於14.8港元-17.8港元的招股區間高端。
另據相關媒體報導,此番海底撈公開發售,市場回饋良好。截至9月17日其招股結束,海底撈公開發售部分獲得約4倍超額認購,約1.3萬份申請;機構方面包括中投、新加坡政府投資、挪威央行、UBS全球資產管理、富達研究管理、野村證券等均參與其中,機構配售比例超20倍。
事實上,在9月10日正式路演前,就曾有消息稱,海底撈已確認5家基石投資者,包括高瓴、景林、WardFerry、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及雪湖資本等,共認購3.75億美元,約占IPO發行規模的40%。
對此,朱丹蓬向記者表示,該價位“比此前的預期要高一點”,但也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他認為,一方面,是受到國內餐飲行業的紅利推動,符合當下的行業現狀;另一方面,作為中國火鍋第一品牌的海底撈,本身受到產業端及消費端的青睞與追捧,在此背景下,傳導到資本端也是合理的。
海底撈在其招股書中提及,據沙利文報告顯示,按2017年收入計算,公司在國內及全球中式餐飲市場中排名第一位,2016年-2017年的收入增長率為36.2%。
海底撈首席發展官周兆呈此前曾公開表示,此次上市募集的資金用途包括4個方面,其中,60%將用作海底撈業務擴充,為2018年-2020年開設新的餐廳提供資金支持;20%將用作開發新技術,包括提升客戶體驗及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技術專案;15%將用作償還公司現有債務;剩餘5%將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的企業用途。
二線城市成主力
從招股書來看,海底撈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3.42億元,同比增長54.4%;實現淨利潤6.47億元,同比增長17%。往前追溯,其2015年-2017年的收入總額分別為57.57億元、78.08億元、106.37億元,增速明顯。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地區劃分來看,一線城市的收入貢獻度正逐步下滑,相較之下,二、三線城市營收增速明顯,二線城市越發成為其主戰場。
招股書資料顯示,2017年,海底撈在二線城市運營的120家門店貢獻52.3億元收入,占總營收的近一半。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數量由2016年的29家增至2017年的69家,收入由7.3億元增至15.18億元,同比增幅最大。
事實上,在業界看來,海底撈提高門店密度的計畫正不斷推進,其開店意願較為迫切。
海底撈在招股書中提到,計畫在2018年開設180家-220家新門店,公司方面表示,“已佈局的一、二線城市仍具有增加餐廳密度的巨大潛力”,並將同步探索“三線及以下城市存在的火鍋餐飲業務機遇”。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海底撈動作頻繁的背後,或是出於對國內火鍋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考量。
朱丹蓬也在採訪中提及,作為國內火鍋市場的代表品牌,海底撈的擴張,一方面,對於其本身、及中國傳統美食的國際化都大有助益;但另一方面,其背後必然也存在著風險。
“目前來看,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較為嚴峻。火鍋行業,包括呷哺呷哺、小龍坎、海底撈等多個品牌都先後中招”,朱丹蓬認為,其中的根源仍在於餐飲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問題,而“海底撈擴張速度越快,其面臨的隱患就越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