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敘利亞)地處亞非歐大陸的交匯點,是古絲綢之路的終點。敘利亞國土面積18.52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83公里,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和約旦巴勒斯坦毗連,西南與黎巴嫩和以色列為鄰,在歐亞地中海國家中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2000年7月現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就任,2011年1月敘利亞爆發反政府示威活動並迅速擴大為武裝衝突。時至今日,敘利亞內戰已逾7年之久,給本國造成了巨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當前,敘利亞局勢取得重大進展,俄敘聯軍高歌猛進,南部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德拉重鎮盡皆收復,就連敘利亞自由軍也投誠倒戈,加入了敘利亞政府軍,勝利在望。
伴隨著敘利亞內戰結束,國內和平即將到來,其國內形勢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具備走向穩定的可能,戰後重建工作也逐步從幕後向前臺靠近。面對百廢待興的敘利亞,中資企業必須重視敘利亞市場的開發,幫助敘利亞儘快從戰亂的陰影中走出來,同時也為中資企業在該區域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戰後現狀
首先,敘利亞問題是敘政府和反對派之間的矛盾,本質是敘利亞的政權爭奪,這是敘利亞問題的核心。
其次,是中東地區不同教派之間的矛盾,中東地區以伊斯蘭教為主,其中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遜尼派和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都想借助敘利亞問題牽制對方,以擴大自身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
再次,是美國和俄羅斯兩大國之間的角力戰場,美國借人權問題向敘開炮,進而達到顛覆巴沙爾政權、培植代理人的目的,而俄羅斯則力保敘利亞政府,以保持其在中東地區影響力。
以上矛盾錯綜複雜,但核心目的都是捍衛自身利益,削弱對方,最終讓己方勢力控制局面。
2018年1月,在俄羅斯索契圓滿舉行了敘利亞全國對話會議並取得關鍵進展,也為日後敘利亞成立“新政府”打下良好基礎。在此新形勢下,敘利亞問題要想完全得到解決還需要處置以下幾個難題。
一、政治重建問題
敘利亞政府軍於今年的7月31日殲滅了境內最後一個有影響力的反對派組織“南方陣線”,奪回了全部南部邊境地區,控制了全部敘約邊境及敘以邊境,同時敘利亞國內的庫爾德勢力也開始與政府軍進行談判。為下一步全國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這就意味著敘利亞境內的反恐戰爭接近尾聲,持續了7年之久的內戰即將結束,國內和平的曙光馬上到來。但是在“後內戰”時代,和平進行政治重建工作依然困難重重,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重建機制不明確。以美國、歐盟和沙特為主的日內瓦機制和以俄羅斯、伊朗、土耳其為主的阿斯坦納機制為了各自陣營的利益,在國際舞臺上互相攻訐,甚至不惜矛盾加劇。
2.敘利亞國家體制不明確。當前條件下,對於敘利亞政府採取中央集權制、聯邦制還是共和制,各方都有自己的打算,而巴沙爾政府試圖回到戰前的大一統局面似乎很難實現。
3.“去阿拉伯化”問題難以確定。一方面,敘利亞境內庫爾德勢力作為主要力量主張“去阿拉伯化”,國內的亞美尼亞等少數民族也希望“去阿拉伯化”。另一方面,敘政府要考慮如何面對海合會(GCC),特別是重返海合會以及和成員國搞好關係,同時還要處理好“去阿拉伯化”和重返海合會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
二、安全重建問題
現階段敘內戰已接近尾聲,但是國內安全隱患依然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1.反恐收尾困難,敘利亞內戰期間“伊斯蘭國”恐怖組織勢力曾一度非常強大,隨著“伊斯蘭國”勢力的消亡,其有形組織已經大大削弱,但是恐怖組織仍有零星力量活躍,對地區安全與穩定構成了難以預測的威脅。
2.敘利亞派別林立,武器氾濫,恐怖主義思潮受眾多,很容易被煽動起來,這需要敘政府花費巨大精力應對此威脅。
3.重建政府軍,自2011年內戰至今,政府軍人數已有超過一半的折損,雖已通過一系列措施補充兵源,但是軍隊數量和品質並未達到戰前水準,使得政府在面對國民的時候難以交代。
三、經濟重建問題
近年來,敘利亞受局勢動盪和外部經濟制裁的影響,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世界銀行《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在統計報告的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敘利亞排名第173位,對國外投資者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市場。敘利亞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磷酸鹽、天然氣、岩鹽、瀝青、銅、鐵等。已探明石油儲量25億桶,石油及其產品基本自給,並部分出口。但自2011年內戰爆發以來,美歐等國陸續對敘利亞進行石油制裁,以及對石油相關的金融和保險制裁,使得敘利亞石油大規模減產,有報告稱,敘利亞石油礦業產值與2010年相比已下降98%。可見敘利亞的經濟形勢極不樂觀。
上面提到的政治重建和安全重建是進行經濟重建的重要保證,同時經濟重建又反過來影響政治重建和安全重建。儘管經濟重建工作已經啟動,但要面臨以下諸多的困難。
1.人口損失巨大。戰前敘利亞人口共2300萬,目前統計戰爭造成的死亡人數升至52萬以上,傷者人數190萬以上,至於流離失所包括避難國外的人數則高達500萬以上。人口損失達總人口的1/3。
2.經濟損失、資金缺口巨大。據聯合國相關機構統計,截止到2017年4月,敘利亞內戰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500億美元。據世行統計,敘利亞境內7%建築被徹底摧毀,20%遭到不同程度破壞,65%住房單位遭到破壞。另有資料顯示,敘利亞經濟重建面臨近300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其本國外匯儲備消耗殆盡,投融資能力和償付能力受到極大限制,這無疑使得經濟重建問題雪上加霜。
3.重建過程中的援助模式難以確定。這就同政治重建問題一樣,經濟重建的過程和結果直接關係到日後各方勢力在敘利亞的利益分配,且巴沙爾政權給予盟國企業和歐美沙特企業的優先權不同,造成了經濟援助困難甚至難以成為援助者的局面。
就戰後重建整體而言,政治、安全和經濟重建環環相扣,相互重疊和依賴,唯有三者協同推進,才能使重建工作穩步有序進行。
我國對敘貿易的可能性
儘管敘戰後重建工作面臨重重困難,但2016-2017年敘利亞政府多名政要利用各類場合表達了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和對我國參與敘利亞重建的歡迎態度。這意味著未來我國在敘利亞的重建過程中擁有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和充分參與戰後重建的可能性。
一、中敘傳統友誼深厚
中、敘兩國於1956年建交,巴沙爾執政後,實現了敘利亞總統的第一次訪華,雙邊關係進一步發展。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戰以來,中國政府為緩和局勢做了大量工作,呼籲有關各方停止武力手段,通過對話協商、和平談判的手段解決問題。同時中方多次派代表去敘利亞和聯合國進行斡旋和磋商。
二、中國的良好國際關係
對於敘利亞來說,俄羅斯和伊朗是其堅定的盟友,參與敘利亞戰後重建在情理之中。美國、歐盟國家和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遜尼派國家是其敵人,這些國家很難取得敘政府的信任,從而很難參與到敘利亞重建過程中。而中俄、中伊和中敘良好的國際關係,使得敘政府願意把中國列為其“盟國”,甚至期待中國做出更多的承諾。
三、中國的自身發展
今年已經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第40個年頭,我國在科學技術、基礎設施建設、裝備製造、人才儲備等各個方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中國有足夠豐富的能力和經驗幫助敘利亞完成戰後重建工作。
中國企業在40年“走出去”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對外建設和援助經驗,而且“一帶一路”國家在產能合作領域與我國有非常高的契合度,這更為敘利亞戰後重建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敘開拓市場需注意的問題
現階段敘利亞境內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很小,但仍有可能發生小規模的騷亂、遊行等,各方對敘利亞戰後重建工作短期內不一定能夠達成一致,所以危險和威脅會在很長一段時期記憶體在,中國政府目前不鼓勵中國企業或中國公民去敘利亞開展市場活動。如果要開展相關市場的開拓,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一、投資
投資者進入敘利亞市場進行投資必須要瞭解當地的各項法律制度,有必要尋找好的法律諮詢進行協助。同時,要正確選擇擬註冊的公司形式和經營範圍。
二、貿易
鑒於敘利亞現階段形勢,必須做好前期調研工作,瞭解敘利亞相關的經貿政策,提高風險防範意識。拒絕口頭協定和不規範的合同,堅持採用信用證付款並通過第三國保兌的方式。在發生貿易糾紛時,敘利亞一般不接受境外法律仲裁,所以在簽訂合同時,務必注意仲裁環節,最好讓合作方接受第三國法律仲裁。
三、承包工程
中國企業在敘利亞開拓承包市場,首先要做好風險預判,保證人員和專案安全。在做好市場調研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優勢,選擇效益好、敘方急需的項目進行開拓。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敘利亞重建資金缺口巨大,很多專案需要承包商帶資承包,這又給企業增加了一定的風險。
四、勞務
前面的分析中提到戰亂過後的敘利亞人口損失高達1/3,加上目前敘利亞總體失業率高,局勢不穩,所以勞務合作方面敘利亞並無優勢,合作空間有限。
五、貨幣
敘利亞受到美國和歐洲的金融制裁,中國資金很難進入敘利亞,在進行貨幣結算時,要規避因美國制裁而產生的風險。同時敘利亞本國通貨膨脹率高,如果使用當地幣結算,風險巨大,不建議使用。
總之,在努力規避風險,做足準備的前提下,我們應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敘利亞戰後重建的前景,把握住歷史機遇,取得中敘共贏的局面。
(作者單位:中國電建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