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三五規劃 > 分析評論

打造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混合動力體系"--訪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

北京
2015-11-12 10:21

已收藏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怎樣應對?在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看來,唯有實質性推進"攻堅克難"的全面改革,通過供給端創新打造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新"混合動力體系",才能推動中國經濟邁上更長久的中高速增長平臺。

"所謂`中國發展之謎`的背後,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這種制度供給支持了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成就,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務將異常艱巨。"賈康說。 支持經濟長期增長,離不開五大"動力源"--勞動力、土地和自然資源、資本、制度和創新。賈康說,國際經驗表明,各經濟體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前,主要依靠勞動力、土地和自然資源、資本為主的"要素投入驅動",是一種粗放的發展;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則需要制度和科技、管理創新發揮更重要的支撐作用。

"中國新時期的增長動力,應是對五大要素源優化重構的混合動力體系。"賈康說,當前五大要素都存在明顯的供給約束和供給抑制,需要通過全面的制度改革化解制約,釋放經濟社會潛力,提高經濟增長活力。

賈康認為,中國攻堅克難的改革,應從"增加有效制度供給"的角度實現創新和結構優化。要在充分尊重和敬畏市場的同時,理性地建設市場,堅持以經濟手段為主和深化改革優化制度緊密結合。 在他看來,破解勞動力短缺和成本上漲難題,應立即調整人口政策,從控制人口數量轉向優化實施人口資本戰略。五中全會決定全面放開二胎釋放出人口政策進一步調整的積極信號,短期看將有助於擴大內需,長期看20年後會對沖人口老齡化對於發展的拖累因素。

賈康說,面對土地資源挑戰,應積極審慎地推動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流轉制度;而要破解實體經濟融資難,應全面實施金融改革,積極解除金融抑制,在推進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上,要把金融多樣化的改革真正對接到支援中國實體經濟的升級換代中。

同時,還要深化改革為企業經營創業活動鬆綁、減負,激發微觀經濟的活力。"從自貿區擴圍,到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門檻、負面清單、打造高標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再到五中全會明確的`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以及進一步為企業減輕稅費負擔,這方面還有很多可做之事。" 賈康說,為中國經濟提供新的支撐,還需要實施教育改革和創新驅動戰略,這樣才能培養高水準的人才,有效建設創新型國家。同時,也離不開國家行政、財政、國企、收入分配、價格、投資等多方面的綜合配套改革。

對於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賈康認為,這一改革已涉及更深層的系統性體制性問題,應從"減少審批項目的數量"轉到"真正使審批合乎品質要求",建議將大部制改革和"多規合一"的制度改革一起配套推進。 對於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他認為應按照既定的改革時間表穩步推進。一些觸動既得利益格局的改革如以房地產稅為代表的地方稅體系建設、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推進轉移支付改革等要敢於衝破桎梏敢啃"硬骨頭"。

此外,要有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價格改革等改革難題,確保改革能真正落到實處。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已經到達一個非比尋常的關鍵時期和歷史性的考驗關口。"賈康說,要解決中國經濟社會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應從供給端入手打造支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機制,敢於衝破阻力推動改革向深水區邁進,從而釋放中國經濟社會更大的發展活力,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掃清道障。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