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4月14日電題:"探索試驗蹚出來一條路子"--記習近平總書記赴海南考察調研
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趙鵬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朱基釵
自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走過了34年;自宣佈啟動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至今已有4年光景。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到海南來,不斷聽到`4·13`這個詞。巧合的是,四年前的今天也在海南,賦予了海南經濟特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責任和使命。"吹響了改革開放新號角的這一天,正是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召開之日。
2022年,當再一次來到海南,藍圖一個個落地,時光裡的發展變化令人感歎。習近平總書記觀感深刻:"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展明顯,整體推進蹄疾步穩、有力有序。"
行走海南,從三亞北緯18度的陽光,到五指山海拔1867米的綠色海洋,再到洋浦經濟開發區114.78平方公里湧動的藍色經濟。4年時間,最美的圖畫,徐徐鋪展。
"上世紀80年代在廈門工作期間,開展了廈門市1985-200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提出了發展外向型經濟、把廈門建設成具有自由貿易特徵的多功能經濟特區的設想。我較早研究自貿港問題並推動某些政策在廈門實施。"
彼時,中國開放的大門剛剛打開。今天,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推進。時與勢,將建設自由貿易港的任務交到了海南手中。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期待:"由海南來完成這項歷史性任務,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特區建設的一個戰略安排,不斷摸索、大膽試驗,現在蹚出來一條路子。"
北緯18度:光和熱的故事
"專注做好自己的事,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
10日下午,考察第一站,三亞。
寧遠河東側,地處北緯18度的沖積平原聚滿光和熱。
"過去這塊地打算用於旅遊開發,您在2018年講話要求集聚創新要素,那之後花了很多心思轉型發展。"海南省負責同志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
2019年啟動建設,佈局南繁科技和深海科技兩大板塊。在這裡,總書記細緻端詳規劃佈局:"一個立足溫度,一個立足深度。方向選得好。"
一棟棟不起眼的小樓,揭榜掛帥,醞釀著一場靜水深流的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其中一棟,崖州灣種子實驗室。60後的院士和90後、00後的高校學子在同一個屋簷下鑽研,新時代的育種人來自大江南北。
自上世紀50年代建立全國育種基地,如候鳥遷徙的老南繁人都吃過當年的苦,"一邊當農民,一邊搞科研""躬身背麻袋,返鄉路迢迢"。
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也是農業的"晶片"。剛到梁家河,年輕的習近平就被派往制種站學習良種繁育,"農民說,`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再後來到正定工作,"每年正定都到這裡繁育種子,現在種子譜系更全面。"
從單純育種向種業全產業鏈轉變,共用平臺也日臻完善。現場介紹情況的楊維才院士生動形容,種業從1.0發展到了3.0階段。
"我一直關注南繁科研育種,要科學謀劃加快推進,建設成服務全國的南繁矽谷。"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這件事有養育中華民族的戰略意義。"
誰來養活中國,曾是昨天的難題,也是今天和明天須臾不可鬆懈的重大課題。總書記談到這件事:"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
同一片田野上,播撒著一代代的希望。4年前深入南繁,習近平總書記在田壟上聽袁隆平老先生講稻穀。往事歷歷在目。"我們要弘揚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同志是一個楷模。實際上像他這樣的還有很多人,埋頭苦幹、默默耕耘、十年磨一劍,久久為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中國抗蟲棉之父郭三堆、甜瓜大王吳明珠……個個懷揣熱情,在這裡留下足跡。
參觀結束即將上車離開,總書記對楊院士說:"擔子很重,成功啊!"
不遠處的一棟樓,是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見到了一群深海人。
空、天、地、海,馳騁才幹。埋頭科研的他們,向總書記彙報了推動民族復興的深海力量。
"深海一號"作業平臺,茫茫大海上的"舟楫"。視頻連線時,高懸的"碧海丹心 能源報國"橫幅,昭示著深海人的熱血。
"海洋,我歷來是關心的"。在福州,習近平同志提出建設"海上福州"戰略構想,到福建省後提出了"海洋強省"戰略。再後來到中央工作以後,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思慮深遠:"現代化的國家是什麼樣的,不僅是一個陸地強國,也是一個海洋強國,一個陸海兼修的現代化強國。"
"用我們自己製造的裝備,開發我們的油氣,提高我們的能源自給率,保障我們的能源安全。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事情。"
"製造水準體現在海洋裝備上。中國一定要把製造業抓在自己手裡。14億多人口的大國,靠別人是不行的,只能靠我們自己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
百年變局之下,糧食安全、能源安全,舉足輕重。"靠自己"的戰略定力,是在"改革開放試驗田"考察首日,傳遞的一份鮮明訊息。
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我們開放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同時一定要定下心來,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這樣的一種自信,就是我們一定會把自己的事業辦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海拔1867米:人和自然的故事
"過去身在寶山空手而歸,現在身在寶山碩果累累"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山林蓊鬱,沁人心脾的綠撲面而來。11日,習近平總書記乘車沿蜿蜒山道,深入五指山片區。
仰望一棵棵參天古樹,陽光在密密匝匝的樹葉間躍動,斑駁樹幹見證時間的川流不息。
"同行一公里,總書記的腳步放得很慢。"負責介紹的公園講解員對一幕幕記憶深刻,"他不時駐足觀察周邊的樹木,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空中花園"爭奇鬥豔,鳥巢穴、蝴蝶樹、根抱石、雨林絞殺……有自然之器具,有粲然之文秀。習近平總書記不由感歎:"植物的科普館啊!"
"海南熱帶雨林不是光屬於海南,是屬於全國人民的,是屬於地球的,是國寶。"
黨的十八大後,飽含著大歷史觀的生態保護工作成為大國之重。國家公園體制改革提上日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5年啟動試點,2021年正式設立第一批5家國家公園。
"當年大煉鋼鐵,把樹砍光了。之後為了經濟增長,一些地方又不惜代價。自然界的命運和人類息息相關。我們是在為歷史、為民族做這件事。要跳出海南看這項工作。"
水滿鄉毛納村,大山深處的黎族村寨。村裡有一條國家公園分界線。園內,是村寨的林田;園外,有村民的房。
村民們自稱"公園人"。
過去是窮日子。建省時,海南17%的人口未解決溫飽,中部山區甚至還在"刀耕火種"。多少年來,走不出去的大山阻斷了致富路。餓肚子的深刻記憶,讓如今過上了好日子的村民,依然要在村道邊留下"合畝倉庫",囤積糧食。
習近平總書記走近了端詳:"過去吃不飽吧?"
"山地多,耕地少。現在發展林下經濟,林果、林茶、林禽、林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地負責同志答。
總書記深刻指出:"綠水青山是水庫、糧庫、錢庫、碳庫。"
村涼亭,鄉親們正議農事。
"總書記好!歡迎到我們村做客。"
"來吧,咱們一塊兒坐坐,都介紹介紹自己。"習近平總書記目光裡滿是溫暖。
"我叫王啟望,是返鄉創業大學生。"一個曬得黝黑的小夥子搶了先。他回鄉當農民的經歷,這些年感染了四鄰八鄉不少年輕人。
"我叫王進友,是村裡的生態護林員。最喜歡進山聽鳥唱歌了,綠水青山也是我的飯碗。"
"有沒有發現長臂猿呢?"總書記惦念著之前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聽說的瀕危動物長臂猿的事,"添丁了,36只了。"
"護林收入怎麼樣?""這錢誰出?"習近平總書記從村財政支出,一步步問到光伏產業發展。
"王瓊香,致富帶頭人說兩句。"總書記記住了有村民發言時提到這位靦腆的脫貧戶,鼓勵她說。
"小孩上學,每天都發愁。2013年我家列為貧困戶。我不想回到從前的窮日子了。在黨和政府幫扶下,我種起了水滿大葉茶……"迎著總書記目光,話題一開,王瓊香越說越來勁,"去年買到一輛小車。"
一聽這話,村民們都笑了。總書記分享了她的這份喜悅,親切詢問她買的是小轎車還是小貨車,並從這個話題聊到了村裡的變化。
"我也帶動了21戶村民脫貧。國富民強了,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話音剛落,村民們鼓起掌來。
村民王政珠說,在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幫助下,上夜校、搞養殖、種茶葉,還成了村兩委班子成員。習近平總書記笑著對他說:"現在很多扶貧故事裡都有這樣的成功轉變。"
高力,水滿鄉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毛腦村駐村第一書記。他彙報說:"我們剛成立了一個村企,名叫1867建築勞務公司。"
1867米,正是五指山的海拔。村民們懷揣對大山的愛,用這種質樸方式去表達深情。
"這個村真是欣欣向榮啊。扶貧和振興要銜接上,這邊是鞏固扶貧成果,這邊是邁出振興第一步。過去身在寶山空手而歸,現在身在寶山碩果累累。大葉茶發展起來了,下一步就是生態旅遊。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這裡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未完待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