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一味地任憑自發市場力量調節農產品供給,往往總是以過度地破壞農業生產能力來解決農產品供給偏多問題,這種解決辦法的思路是極其短視的,缺乏戰略思維。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不能完全延續過去的農業支持政策,當然也不意味著徹底拋棄糧食十二連增的所有支持政策,另起爐灶再搞一套支持政策,而必須對現有的農業支持政策措施有留有舍並作進一步改進。
□李國祥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是實踐創新發展的重要探索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今年要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毫無疑問是農業農村工作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要舉措。為了更好地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中央創造性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儘管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已經下降到9%左右,但它仍然是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當前同樣面臨著供給偏多和市場出清的難題,需要創新探索解決之道。
改革以來,與國民經濟發展經歷的階段密切相關,我國農產品供求形勢也曾幾次遭遇過農產品銷售困難、低格低迷,以及農業生產者收入陷入徘徊和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性受挫等現實問題。對此,國家選擇的政策措施思路一般都是調整農業結構,實際上主要是放棄農產品供應偏緊及其價格上漲預期不斷強化時的農業支持政策並將農業推向自發市場,在實踐中農業生產領域更多的是“多了砍”,即大幅度地削弱農業生產能力,結果是農業發展形成不斷地迴圈波動,農民利益受損,消費者食物消費升級受阻,經濟社會全域不時地遭遇農業週期波動掣肘。實踐證明,一味地任憑自發市場力量調節農產品供給,往往總是以過度地破壞農業生產能力來解決農產品供給偏多問題,這種解決辦法的思路是極其短視的,缺乏戰略思維。
針對新一輪的我國農產品供給偏多問題,特別是糧食連續多年增產後,庫存居高不下,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又帶來進口壓力不斷加大的新情況,如何在既不破壞農業生產能力又不敗壞社會風氣的情況下尋找到新的解決途徑?應該說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我國農產品包括進口在內的供給偏多問題的新探索。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就要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高度重視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以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以及拉長農業現代化短腿和補齊農村發展短板。
目前,我國不僅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的現有國家庫存偏多,而且銷售不出去的農產品握在農民手中也呈現出擴大態勢。前不久筆者到陝西調研,瞭解當地不僅蘋果收購價格低迷,而且很多農民尚未將蘋果銷售出去,依然存在家中。前幾年,我國蘋果市場供應一直偏緊,價格偏高。類似於蘋果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顯著改變的農產品越來越多。
農產品去庫存,既要消化現有庫存,又要避免新庫存出現和累積。
消化現有庫存,有賴於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國家為了消化現有庫存,預期在新的一年裡會加大農產品加工業減負力度,同時會加大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給予農產品加工業更多的優惠政策,這給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帶來極其難得的機遇和紅利,多年來形成的“稻強米弱”和“麥強面弱”等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生存困難的處境有望能夠改變。當然,我國現有農產品加工業生產能力總體上相對過剩,擇優扶持和淘汰落後產能也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結構性改革任務,這樣就會讓上規模而且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得到更多的實惠和更快的發展。
消化現有庫存,也會催生一些新的產業和新的業態。目前,我國農產品產銷脫節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產區農產品價格低迷且銷不動,而銷區農產品價格偏高,質優安全的農產品供應始終偏緊。為了解決優質安全農產品賣難買難,促進農產品市場出清,預期國家會加大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支援力度,支援農產品電子商務和產銷對接等發展,這會給電商平臺及其基礎設施建設、冷鏈物流倉儲、直接配送和定制農業等帶來機遇。
避免農產品新庫存累積,必須在尊重市場機制的基礎上有組織地調減一些農業生產。從今年開始,國家將在鐮刀彎地區減少5000萬畝以上的玉米種植。農民不種玉米種什麼?為了引導農民調減玉米種植,除了試點輪作和休耕外,國家還會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鼓勵發展青貯玉米,這些會給園林產業和畜牧業帶來機遇。
增加農業效益,提高農業競爭力,還必須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近年來我國農業效益有所下滑,一些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出現了虧損,於是有人擔心我國農業發展是否不再支援農業規模經營。今年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昭示多年來農村土地流轉過熱租金價格上漲太快太高與降低農業成本費用背道而馳,應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的規模經營。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求繼續補農業短腿補農村短板,這意味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生產能力保護提高仍然是農村工作的重點,同時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產城一體推進,將會拓寬農業農村發展空間。
必須探索農業結構調整新途徑 和發展方式轉變新突破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不能完全延續過去的農業支持政策,當然也不意味著徹底拋棄糧食十二連增的所有支持政策,另起爐灶再搞一套支持政策,而必須對現有的農業支持政策措施有留有舍還有進一步改進。
為了保護農民利益,我國曾連續多年實施托市收購,經過2014年的政策性收儲制度改革,目前只有小麥、稻穀和玉米保留托市收購。根據去庫存和降成本需要,今年小麥最低價收儲政策基本穩定,而稻穀和玉米收儲政策可能會作出調整,其中稻穀政策性收儲範圍和價格都有可能調整,而玉米收儲政策調整的力度可能比較大。但是,稻穀和小麥一樣,與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有關,確保口糧絕對安全決定了稻穀收儲政策不會發生急劇改變,而玉米不屬於口糧,且種植效益偏高,農民將玉米作為“鐵杆”莊稼而不願調減,國家必須顯著地調整玉米收儲政策。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探索農業結構調整新途徑和發展方式轉變新突破,相應的農業補貼政策也會顯著地調整並進一步完善,其中在全國範圍內歸集糧食直補、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和良種補貼且歸併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可能性比較大,同時讓適度規模經營新型農業主體能夠成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的一部分收益主體。國家在支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同時也會十分注重農民能夠共用發展紅利。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對農業投入的力度不但不減,而且還會出臺政策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村發展,這與其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明顯區別。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