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股票

機構集結三大ETF 500億鉅資定向“圍獵”百家央企

中国财富网
2018-10-22 10:05

已收藏

近日,備受市場矚目的央企ETF新鮮出爐。華夏、博時旗下央企ETF發佈基金合同生效公告,華夏中證央企ETF募集規模為158.87億元,博時央企結構調整ETF募集252.22億元。截至記者發稿,另一隻銀華基金發行的中證央企結構調整ETF還未發佈基金合同生效公告。

首批央企ETF募資近500億元

10月20日,華夏、博時旗下央企ETF發佈基金合同生效公告顯示,華夏中證央企ETF募集規模為158.87億元,博時央企結構調整ETF募集規模為252.22億元。同時,據一位元參與央企ETF產品設計的業內人士稱,首批三隻央企ETF規模合計達到500億元,其中80%來自于機構投資者。

該業內人士表示,ETF主要在場內交易,可以通過股票或者現金的方式認購,認購門檻較高,目前主要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占比80%,包括國企、保險、資管公司及銀行等機構。從投資方向上看,三隻央企ETF跟蹤標的皆為中證央企結構調整指數。

據瞭解,央企結構調整指數採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選取其中100家較具國企改革代表性的央企上市公司構成樣本股。該指數主要包括關係到國家重點戰略、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眾多行業,相對均衡地分佈在建築、國防軍工、電力及公共事業、機械、石油石化和交通運輸等行業,成份股以細分行業龍頭為主,核心資產占比高,指數價值突出。

“‘定性’指的是主要聚焦於實體經濟,尤其是戰略新興板塊,同時要清除退出一部分企業,實現脫虛向實。而‘定量’指的是五大選股因素,包括市值、分紅、股東權益回報、國際化及創新發展等。”上述業內人士稱。

相關資料顯示,央企結構調整指數包含55.12%的戰略新興產業權重,涉及15大行業板塊,涵括63只成份股。

指數化投資趨勢加速

據悉,央企ETF旨在通過公募基金產品ETF的形式,在資本市場中實現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相互融合,共同推動央企結構調整改革,引領央企價值投資,讓投資者在普惠金融的理念下享受改革紅利釋放帶來的投資收益。

今年以來,作為標準化金融工具的ETF已成為“香餑餑”,機構投資者持續買入,多隻ETF規模大漲,指數化投資市場發展明顯加速。目前,華夏上證50ETF以469.9億元規模位居首位,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南方中證500ETF則分別以307.5億元和271億元位居第二和第三位。

近期,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鐘蓉薩在相關論壇上曾表示,今年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讓中國市場成為全球機構投資者資產配置的一部分。對全球機構投資者來說,指數是投資中國市場一個很好的工具和橋樑,這為中國指數化投資市場提供了新機遇。另外,隨著養老目標基金等長期資金逐步入市,機構投資者將逐步成為市場的主要配置力量,未來指數產品在大類資產配置中的重要性會逐步凸顯,指數化投資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

北京某大型公募數量投資部基金經理也表示,隨著市場主動獲利減少、機構投資者占比的攀升、公募FOF及養老金等長期資金的增多、銀行理財產品工具化配置需求增大,以及獲取阿爾法收益難度的增加,未來這類低費率、低成本、簡單透明的ETF工具類產品將會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指數化投資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目前公司已將ETF產品佈局作為重要戰略,明年將會在ETF品種及服務上進行升級,會在商品ETF及跨境ETF上發力。”該基金經理還透露。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