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資本年鑒③
2017年只剩最後一個交易周,滬深市場與新三板市場在2017年迎來了不同尋常的一年。前者迎來了難得的史上發行大年,新上市企業家數、累計融資額分別在今年達到歷史新高和近7年來新高,企業審核週期開始縮短;後者則在經歷了數載的蟄伏之後,終於在年末迎來了重磅的全面改革,而有心的券商也早已逆流佈局。
因此,21世紀經濟報導資本年鑒系列報導將在本期推出2017年IPO市場融資報告和券商新三板三大業務年度掃描,描繪這不同尋常的一年中兩大市場走過的軌跡。(穀楓)
本周資本市場將迎來4只總融資額不超過59億的新股發行,2017年IPO融資將收官。
在監管層對IPO排隊堰塞湖的治理下,2017年IPO異常活躍。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資料發現,一方面,新上市企業家數、累計融資額分別在今年達到歷史新高和近7年來新高,企業審核週期開始縮短;另一方面,保薦機構在不斷增加的上市項目中,競爭格局出現分化。
不過更快的發行節奏並沒有影響到監管從嚴的趨勢。實際上,IPO發審會否決率也於今年達到歷史峰值,而不少擬IPO企業由此衍生的“拖延上會”現象,近期也被監管層所警示。
我們認為,IPO全年發行數量的增多與存量堰塞湖與近年申報企業數量疊加所造就的結果;但IPO審核週期的縮短、審核流程的趨嚴大概率仍將成為明年的主邏輯。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降溫申報企業的“搶跑”衝動,客觀上減少IPO在審企業數量。
新發企業數新高
發審常態化成果,體現在2017年IPO資料上。21世紀資本研究院發現,2017年首發融資規模已躋身歷年融資規模歷史記錄的前列。
據WIND資料統計,截至12月25日,IPO融資金額達2183.49億元,接近2200億。該年內融資規模歷史上僅次於2010年的4911.33億元、2007年的4469.96億元和2011年的2720.02億元。
2017年的IPO市場更是在新上市企業家數創紀錄。截至12月25日,全年IPO企業達421家,超越2010年的347家,創資本市場有史以來年發行家數的最高紀錄。
一級市場的熱度也讓仲介機構盆滿缽滿。資料顯示,2017年首發費用合計達202.60億元,僅次於2010年的211.36億元;與此同時,總發行費用占總發行金額的比例也於今年達9.28%的歷史新高,這一比例是10年前的4.72倍。
我們同時發現,發行費用總比例與當年的新上市企業家數呈不完全正相關關係。資料顯示,總比例超過5%的6個年份,期間每年首發家數均超過100家,年均首發數量達240家,幾乎有史以來均值的2倍之多。
在分食發行費用的承銷機構中,今年完成IPO專案數量的座次也發生變化。例如往年實力較強的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安信證券今年首發家數排名分別將至第2名、第5名和第7名;廣發證券則以33家首發專案排榜首;去年第38名海通證券和第8名國信證券今年則分別躋身第3名和第4名。
在決定承銷費用的首發金額商,作為龍頭的中信證券仍然穩坐“一哥”位置領先於同業,截至12月25日,其承銷的首發規模達206.19億元,較排名第二位的廣發證券高出36.54億元,這或與中信證券仍然操盤大體量專案有關。
不過,項目數量最多的廣發證券超越中信證券成為2017年(截至12月25日)內首發收入最高的券商,去年同期首發收入排名第二的中金公司則降至今年第11位,國金證券則成為首發市場中的一批黑馬,其以9.76億元的首發收入位居行業第三,但其承銷家數和金額則均排名行業第六位。
在整體活躍的IPO市場背後,暗含了另一狀況——即單家發行股數和單家融資額與往年相比明顯下降。
在扣除IPO視窗叫停的2013年資料基礎上,21世紀資本研究院計算發現截至12月25日,2017年新上市企業平均發行股數僅為0.53億股,較該均值更小的年份只在1990-1996年的七個年份中出現,甚至低於1997年的0.56億股/家。
IPO企業平均融資金額亦呈現出該特點。我們發現,2017年新上市企業平均融資額為5.19億元,創下13年以來的新低。
均值萎縮分析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單家平均融資規模較低的原因,或與擬IPO企業體量分佈、兼顧市場承受力以及IPO改革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有關。
一是擬IPO企業體量普遍有限。觀察歷史資料可知,擬IPO企業自身體量與融資規模呈正相關——歷年中平均發行金額較高,且超過10億元的年份集中在2006年-2010年五個年份中,彼時A股剛剛啟動股權分置改革,大型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等“巨無霸”較多於該週期上市,該類企業拉高了彼時融資額的均值。
二是兼顧市場承受能力的結果。2017年作為IPO審核機制改革的關鍵之年,關於IPO的政策調整多於往年。因此不排除監管層會以視窗溝通等形式調控企業的首發規模,以減少對二級市場的衝擊。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單家融資金額應當控制在一定範圍”的邏輯亦被部分擬IPO公司和承銷機構人士認可。
“我們本來想盡可能的多發行,但是溝通後還是儘量減少單筆規模,因為回饋意見上也會要求論證融資金額的必要性,這樣做可以盡可能地提高過會概率。”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坦言。
三是這一趨勢客觀上配合監管層對IPO堰塞湖的治理。因為只有在壓縮單家企業融資規模,才能在減少市場影響的情況下為加快審核下的更多企業上會乃至上市創造條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