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籌昂揚向上之時,曾被熱炒的“老破小”不斷被冷落,跌入這一陣營的公司劇增。據上證報記者統計,截至8月7日收盤,滬深兩市市值低於30億元的公司多達302家,剔除尚未開板的新股,這一資料依然高達295家,較今年初的僅有4家,擴容近73倍。
自身狀況堪憂,是這些公司被市場冷落的深層原因。資料顯示,上述295家公司最新的合計總市值約為7543.02億元,2016年合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37.55億元。可資對比的是,最新市值為7064億元的中國石化,在2016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464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部分行業競爭格局確立,尚未取得優勢的中小規模公司難以持續增長,無論是規模效益、定價話語權,還是融資成本方面,都無法與行業龍頭競爭。加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不斷收緊的資本運作監管,更使這些公司無法押注於外延式增長,被市場資金冷落實是意料之中。
20億市值以下公司有9家
在目前3300餘家上市公司中,上述295家的占比約為9%。其中,市值低於20億元的公司有9家,而年初僅有欣泰退1家。彼時,市場一度認為,殼資源價值便超過10億,考慮到各種成本,20億元是正常運營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底線。
小市值陣營的迅速擴容與這類公司股價集體下跌不無關係。在295家公司中,有20家公司年內跌幅超過50%,占了上半年股價“腰斬”公司總數的一半。其中,上海亞虹的股價從年初的80.07元(前複權),跌至29.78元,導致其總市值從年初的80.48億元,一路下跌至目前的29.87億元,區間跌幅高達62.56%。
市值下降的同時,伴隨著成交量的乾涸。上述295家公司在過去三個月的平均日均換手率僅為5.51%,而市值低於20億元的9家公司過去三個月的日均換手率更是慘澹,其中天龍光電、華虹計通這一資料甚至僅為1.7%和1.54%,而這兩家年初至今的跌幅均達40%。
中小創是貢獻小市值公司的主要領域。市值低於20億元的9家公司全部來自中小創,其中創業板公司7家、中小板公司2家。295家公司中,中小創公司則有173家,占比約為58.64%。
需要指出的是,295家小市值公司中不乏次新股,其中今年以來上市的有82家。比如,太龍照明最新的市值為20.16億元,過去三個月的日均換手率為10.1%;滬寧股份最新的市值為20.37億元,過去三個月的日均換手率為10.74%,與上市之初的表現相比冰火兩重天。
295家公司盈利微薄
市值被“腰斬”的背後是慘不忍睹的業績。根據最新披露,市值低於20億元的9家公司均已發佈上半年業績預告,無一預喜。其中,5家續虧,分別為欣泰退、天龍光電、華虹計通、*ST東數、西部牧業;國農科技首虧;3家下滑,分別是同大股份、沃施股份、東華測試。
在295家公司中,共有217家已發佈業績預告,其中有87家“報憂”(略減、預減、首虧、續虧),占比為40.09%。更令人擔憂的是,預告續虧的公司竟然多達35家,其中除了*ST運盛、*ST東數、*ST聖萊等ST公司外,還有海聯訊、西部牧業、華虹計通等一批創業板公司。
以GQY視訊為例,公司7月14日發佈業績預告稱,上半年淨利潤約-2250萬元至-1850萬元,同比下降1882.27%至2267.63%。年初至今,其股價跌幅超過50%。
從盈利能力絕對值來看,小市值公司倒是“小”得名副其實。295家公司總市值約為7543.02億元,在2016年合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37.55億元,今年一季度的合計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23億元。而最新市值為7064.27億元的中國石化,去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464.16億元,今年一季度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66.33億元。換言之,這些總市值與中石化相當的小市值公司,其合計業績不敵中國石化的十分之一。
“炒小”策略會否重現
“投資者都希望能押中黑馬,跟隨行業、公司一同成長,但從現有經濟環境來看,這種機會越來越少。”滬上某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大部分行業已經形成或是正在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憑藉著規模、技術、資金優勢,行業龍頭拿走了行業內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和絕大部分利潤。在這種宏觀背景下,尚未在行業取得優勢的小市值公司,要想實現更高速的增長,進入行業前列,幾乎沒有可能。
“事實上,過去幾年已經有這樣的趨勢,但並購重組的火熱,賦予了這些小市值公司被借殼或通過重組改頭換面的預期。畢竟一旦重組成功,其基本面有望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該私募人士稱。
滬深兩市“最小市值”投資邏輯由此產生——每年初買入市值最小的一家或數家公司股票,持有一年換倉至新出現的最小市值,這一簡單操作足以跑贏指數,多年的市場運行已驗證了這一點。
不過,自去年以來,對於並購重組、再融資等資本運作的監管不斷收緊,令這種操作失去了基礎。沒有了花樣借殼、跨界並購、頻繁融資,這些“小而美”的公司沒有了外延式發展的可能性,估值泡沫自然破裂。
有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從行業發展來看,產業集聚效應幾乎不可逆轉;從監管政策來看,從嚴從緊的方向也很難發生變化。這意味著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小市值都難以被“救贖”。不過,其也表示,下跌不會永遠持續,一旦下跌幅度令這些小市值公司估值趨於合理,市場資金自然會重新選擇這些公司。
自身狀況堪憂,是這些公司被市場冷落的深層原因。資料顯示,上述295家公司最新的合計總市值約為7543.02億元,2016年合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37.55億元。可資對比的是,最新市值為7064億元的中國石化,在2016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464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部分行業競爭格局確立,尚未取得優勢的中小規模公司難以持續增長,無論是規模效益、定價話語權,還是融資成本方面,都無法與行業龍頭競爭。加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不斷收緊的資本運作監管,更使這些公司無法押注於外延式增長,被市場資金冷落實是意料之中。
20億市值以下公司有9家
在目前3300餘家上市公司中,上述295家的占比約為9%。其中,市值低於20億元的公司有9家,而年初僅有欣泰退1家。彼時,市場一度認為,殼資源價值便超過10億,考慮到各種成本,20億元是正常運營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底線。
小市值陣營的迅速擴容與這類公司股價集體下跌不無關係。在295家公司中,有20家公司年內跌幅超過50%,占了上半年股價“腰斬”公司總數的一半。其中,上海亞虹的股價從年初的80.07元(前複權),跌至29.78元,導致其總市值從年初的80.48億元,一路下跌至目前的29.87億元,區間跌幅高達62.56%。
市值下降的同時,伴隨著成交量的乾涸。上述295家公司在過去三個月的平均日均換手率僅為5.51%,而市值低於20億元的9家公司過去三個月的日均換手率更是慘澹,其中天龍光電、華虹計通這一資料甚至僅為1.7%和1.54%,而這兩家年初至今的跌幅均達40%。
中小創是貢獻小市值公司的主要領域。市值低於20億元的9家公司全部來自中小創,其中創業板公司7家、中小板公司2家。295家公司中,中小創公司則有173家,占比約為58.64%。
需要指出的是,295家小市值公司中不乏次新股,其中今年以來上市的有82家。比如,太龍照明最新的市值為20.16億元,過去三個月的日均換手率為10.1%;滬寧股份最新的市值為20.37億元,過去三個月的日均換手率為10.74%,與上市之初的表現相比冰火兩重天。
295家公司盈利微薄
市值被“腰斬”的背後是慘不忍睹的業績。根據最新披露,市值低於20億元的9家公司均已發佈上半年業績預告,無一預喜。其中,5家續虧,分別為欣泰退、天龍光電、華虹計通、*ST東數、西部牧業;國農科技首虧;3家下滑,分別是同大股份、沃施股份、東華測試。
在295家公司中,共有217家已發佈業績預告,其中有87家“報憂”(略減、預減、首虧、續虧),占比為40.09%。更令人擔憂的是,預告續虧的公司竟然多達35家,其中除了*ST運盛、*ST東數、*ST聖萊等ST公司外,還有海聯訊、西部牧業、華虹計通等一批創業板公司。
以GQY視訊為例,公司7月14日發佈業績預告稱,上半年淨利潤約-2250萬元至-1850萬元,同比下降1882.27%至2267.63%。年初至今,其股價跌幅超過50%。
從盈利能力絕對值來看,小市值公司倒是“小”得名副其實。295家公司總市值約為7543.02億元,在2016年合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37.55億元,今年一季度的合計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23億元。而最新市值為7064.27億元的中國石化,去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464.16億元,今年一季度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66.33億元。換言之,這些總市值與中石化相當的小市值公司,其合計業績不敵中國石化的十分之一。
“炒小”策略會否重現
“投資者都希望能押中黑馬,跟隨行業、公司一同成長,但從現有經濟環境來看,這種機會越來越少。”滬上某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大部分行業已經形成或是正在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憑藉著規模、技術、資金優勢,行業龍頭拿走了行業內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和絕大部分利潤。在這種宏觀背景下,尚未在行業取得優勢的小市值公司,要想實現更高速的增長,進入行業前列,幾乎沒有可能。
“事實上,過去幾年已經有這樣的趨勢,但並購重組的火熱,賦予了這些小市值公司被借殼或通過重組改頭換面的預期。畢竟一旦重組成功,其基本面有望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該私募人士稱。
滬深兩市“最小市值”投資邏輯由此產生——每年初買入市值最小的一家或數家公司股票,持有一年換倉至新出現的最小市值,這一簡單操作足以跑贏指數,多年的市場運行已驗證了這一點。
不過,自去年以來,對於並購重組、再融資等資本運作的監管不斷收緊,令這種操作失去了基礎。沒有了花樣借殼、跨界並購、頻繁融資,這些“小而美”的公司沒有了外延式發展的可能性,估值泡沫自然破裂。
有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從行業發展來看,產業集聚效應幾乎不可逆轉;從監管政策來看,從嚴從緊的方向也很難發生變化。這意味著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小市值都難以被“救贖”。不過,其也表示,下跌不會永遠持續,一旦下跌幅度令這些小市值公司估值趨於合理,市場資金自然會重新選擇這些公司。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