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市場行情仍處於震盪當中,投資者依然比較謹慎,私募發行新產品的數量節節下滑。然而,不少百億級私募卻逆市加快了發行新產品的速度。上述大型私募認為,雖然目前市場發行難度比較大,但風險收益比較高,此時多發產品希望可以抓住機會,這就凸顯了大機構的規模優勢。
市場調查機構最新發佈的資料顯示,新發私募產品數量已連續兩個季度大幅下滑。今年一季度,新發私募產品2705只,繼去年四季度下滑39%後再次縮水27%,比去年一季度減少25%。然而在私募產品發行數量整體下滑的同時,千合資本、和聚投資、高毅資產、景林資產、淡水泉等知名百億私募卻逆市加快發新品速度。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2月,上市公司再融資新規出臺,傳統的再融資主要模式定向增發開始減少,而可轉債這一原本小眾品種在政策助力下,成為越來越多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新手段。而這一變化也吸引了一些私募機構將注意力轉移到可轉債上來。上海一位私募負責人透露,相對於定向增發等方式,發行可轉債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要求更高,因而能發行可轉債的企業資質相對更好一些。現在轉債市場存在的不足在於市場還比較小,流動性欠缺。如果未來可轉債的數量越來越多,機構參與程度增加,整體市場得到改善,相信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從私募生態格局來看,強者恒強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儘管今年2月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達到11萬億元,再次突破新高,同時私募產品數量也逼近5萬隻,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數量龐大且集中度低的私募行業正步入加速洗牌的分化期,資金與人才進一步集中於股權私募基金,另一部分大私募開始進軍公募業,而一大批小私募則將加速被淘汰。小私募越來越難以為繼。資料顯示,基金業協會2016年共註銷1283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隨著監管新規的落地,發行管道的迅速凋零,小私募想在一夜之間做大規模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