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自律機制秘書處(以下簡稱自律秘書處)就中間價報價有關問題答記者問時稱,近日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匯率工作組確實考慮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數。主要目的是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週期波動,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羊群效應”。
5月26日下午,在突破6.83關口後,離岸人民幣繼續震盪拉升,後漲幅擴大至0.45%,報6.8195。截至26日19時37分,在連續升破6.83和6.82後,離岸人民幣再次回到6.82關口,報6.8216。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數,一定程度上會削弱上日收盤價對中間價的影響,減少市場過度波動給中間價帶來的衝擊,保持人民幣匯率總體基本穩定。
●調整背後的監管態度更值得重視
“這種情況一般意味著市場對中間價並不十分認同,市場購匯力量持續偏強。”知名外匯專家韓會師觀察近期人民幣匯率變動後指出,4月以來,收盤價超出中間價100個基點以上的交易日有13個,最大偏離幅度達到291個基點,只有4個交易日收盤價在中間價下方,但最大的偏離幅度也只有28個基點。
3月以來,美元指數從102.27高點持續走低,截至5月30日21:15,已回落至97.45,重新回到去年11月初水準。然而,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蹺蹺板”的另一頭人民幣卻處於橫盤狀態。2月至今,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始終在6.86~6.92之間窄幅波動。
韓會師表示,部分企業財務人員露出隱憂:在美元如此疲弱的時候,人民幣都升不起來,萬一美元在下半年止跌回升,人民幣能頂得住嗎?韓會師認為從上述當前市場的運行已看出一點端倪。
劉健則表示,4月以來,中國部分宏觀經濟資料回落,而歐、日經濟景氣度提升。美聯儲近日發佈的會議紀要顯示6月加息概率較大,縮表也將提上日程,加之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等影響,不排除未來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階段性加大的可能。
自律秘書處稱,此次以工商銀行為牽頭行的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匯率工作組總結相關經驗,並經進一步研究討論,建議在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增加逆週期因數。模型參數由各報價行根據對宏觀經濟和外匯市場形勢的判斷自行設定。近日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召開會議,討論並認可工商銀行提出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模型調整方案。
分析顯示,當前我國外匯市場可能仍存在一定的順週期性,容易受到非理性預期的慣性驅使,放大單邊市場預期,進而導致市場供求出現一定程度的“失真”,增大市場匯率超調的風險。自律秘書處稱,針對這一問題,部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商通過一些具體的模型設置予以矯正,已在過去一段時間的中間價形成中有所反映。
韓會師則指出,對於中間價定價機制的調整,學者們固然可以從技術細節方面進行無限深入的討論,但作為企業財務人員、普通投資者和外匯交易員,真正應該關注的不是技術細節,而是其背後透露出的監管態度。
●中長期利於抑制市場“羊群效應”
對於本次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機制調整,韓會師概括為,短期內抑制貶值預期,中長期抑制市場“羊群效應”,是定價機制修改的核心目的;實現手段則是在“參考一籃子”和“參考收盤價”雙原則之外,加入一個報價銀行主動權比較大的“主觀調節因素”。
近兩年,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不斷完善。2015年8月11日,完善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強調中間價報價要參考前一天收盤價;2015年12月11日,我國發佈人民幣匯率指數,加大了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2016年2月份以來,初步形成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提高了匯率機制的規則性、透明度和市場化水準;2017年2月份,我國將中間價對一籃子貨幣的參考時段由24小時調整為15小時,避免了美元日間變化在次日中間價中重複反映。
劉健告訴記者,本次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數,有助於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遏制市場非理性炒作行為,從而避免人民幣匯率劇烈波動。匯率作為典型的金融市場變數,易受非理性預期的慣性驅使,從而增大市場匯率超調的風險。
記者注意到,美元指數在5月30日間小幅回落,但離岸市場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依然小幅走跌。
劉健指出,加入逆週期調節因數,一定程度上會削弱上日收盤價對中間價的影響,減少市場過度波動給中間價帶來的衝擊,保持人民幣匯率總體基本穩定。在此情況下,儘管人民幣匯率仍可能因6月中旬美聯儲加息預期而承壓,但預計貶值幅度較小。
自律秘書處稱,逆週期因數根據宏觀經濟等基本面變化動態調整,有利於引導市場在匯率形成中更多關注宏觀經濟等基本面情況,使中間價報價更加充分地反映我國經濟運行等基本面因素,更真實地體現外匯供求和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