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 債券

服務實體經濟“活水”奔流 中國債券市場在開放中大發展

中國證券網
2022-10-10 09:46

已收藏



  近十年來,中國債券市場循著支援實體經濟的主線,走出了一條在改革、創新、開放推動下的大發展之路。

  看改革路徑明晰——中國債券市場改革頻出,開放大局不斷翻開新篇章。

  看創新潮水奔湧——在基礎品種實現全覆蓋之後,綠色、扶貧、鄉村振興、“雙創”等專項債券相繼湧現,產品創新精准服務於實體經濟重點與薄弱環節。

  看發展大勢磅礴——從2012年不及30萬億元,到至今逾139萬億元規模,中國債券市場已化身為直接融資的中流砥柱,更是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主陣地。

  中國金融市場過去十年發展中,債券市場堪稱濃墨重彩的一筆。奔流著服務實體經濟的“活水”,中國債券市場的深刻變革,是我國社會融資結構變化的觀照,更是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有機組成。

  展望未來,中國債券市場高水準發展和深層次對外開放,必將釋放更大活力。

  促改革穩增長:

  十年之間 中國債券市場開新篇

  自2016年起,我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截至2022年5月末,我國債券市場總規模達139萬億元人民幣,較2012年末增長了4.3倍,穩居世界第二。其中,公司信用類債券規模為32萬億元人民幣,是僅次於信貸的實體經濟融資第二大管道。

  高盛中國經濟研究團隊表示,經濟再平衡影響了中國的金融結構,債券和股票市場相對於銀行貸款在經濟體中的重要性有所上升。這些力量推動了過去十年中國國內債市的增長,未來可能繼續發揮主要推動作用。

  市場體量實現飛躍的同時,債券品種也呼應著實體需求與時代大勢,創新不斷——近幾年,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小微企業債券、綠色債券、扶貧債券、“一帶一路”債券等品種相繼問世,成為化解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困境、推動綠色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有力支撐。

  市場投資者結構日益多元、層次愈發豐富,也是債券市場高品質發展的題中之義。目前,我國債券市場已形成了以場外市場為主、場外市場與場內市場並存的市場格局。隨著基金、保險、證券公司以及非金融企業愈發活躍地參與債券市場交易,商業銀行不再獨自“扛起”市場信用風險。

  擴大直接融資、服務實體經濟是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的內在邏輯。“過去10年,在通脹溫和、利率下行的形勢下,債券籌資的實際成本下降,發行債券成為市場主體比較青睞的籌資方式。”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兼副院長王晉斌表示,隨著中國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各種融資工具創新增多,銀行信貸資金在社會融資規模中的占比已從2002年的91.9%下降至2021年的63.6%,以銀行為主導的融資模式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

  中國債券市場還有更大活力亟待釋放。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部亞洲信貸策略研究主管何建勳認為,降低對銀行貸款融資的高度依賴,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通過債市融資的發展潛力巨大,中國債券和債務融資工具市場有顯著的增長空間。

  制度日臻完善:

  中國信用債市場歷經風雨 走向成熟

  信用債市場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和法制建設,是貫穿十年債市發展的一大主線。

  2012年,國務院部署人民銀行牽頭成立公司信用類債券部際協調機制,各部門加強協作配合,統一了債券市場訊息披露、違約處置和信用評級等基本規則,建立起債券市場統一執法機制。

  十年後,從品種創新到規則優化,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改革舉措頻出、統一之勢愈加明顯。2021年,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改革開放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的債券市場;而按照“一套制度規則、一個債券市場”的原則,人民銀行、證監會、外匯局近期聯合發佈公告,統籌同步推動銀行間與交易所債券市場對外開放……

  一系列改革舉措,指向明確——通過理順多個市場、改善分散格局,以更大程度地便利投資者入市,更好地支援實體經濟融資。

  在我國債券市場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也曾有“陣痛”。2014年,我國債券市場首只公募債“11超日債”違約,債券市場剛性兌付就此打破。此後,又發生多起信用債違約事件,引來市場關注。

  債券違約風險釋放是市場建設中難以避免的現象,符合市場發展客觀規律。而且,相對于中國龐大的債券市場存量而言,違約債券的數量與規模,可謂滄海一粟。一位元債基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2014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違約事件逐年增多、違約企業範圍有所擴大,其中絕大部分違約都是市場風險的正常釋放。

  與之相對應,市場化、法治化的違約風險處置機制也在逐步建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近期在《中國金融》撰文稱,2014年債券市場打破剛性兌付逐漸常態化以來,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證監會等部門持續加強相關機制建設,推動建立司法、行政、自律相結合的債券違約處置框架。市場化、法治化的違約處置方式不斷豐富,司法救濟管道逐漸暢通。人民銀行、國資委、證監會共同建立中央和地方層面國企債券違約監測預警工作機制,加大監管合力和風險防控針對性。

  歷經風雨的信用債市場,伴隨著開放加碼、制度完善,被寄予了更多想像空間。“中國在加大境外投資者參與國內信用債市場方面大有可為。”何建勳表示,考慮到目前境內境外債券市場在投資者保護、差異化評級、市場流動性、違約處置機制等重要領域仍存在差異,預計外資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參與國內信用債市場。

  蹄疾步穩:

  中國債券市場更高水準開放仍在進行時

  規模超139萬億元的債券市場,已是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主陣地。

  中國債券市場已走過約20年開放歷程。尤其是,近十年來,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打開“新空間”,引入境外投資者,融入全球金融市場。外資流入中國債市隨之打開新天地:銀行間市場“境外成員”蜂擁而至,境外“活水”持續湧向人民幣債市,中國與全球債券市場的聯通步步深入。

  自“債券通”開通以來,境外機構持債規模年均增速達34.7%。“熊貓債”發行規模持續提升,截至今年5月,中國債券市場“熊貓債”累計發行金額約5800億元。截至2022年5月末,進入銀行間市場的境外機構有1038家,覆蓋了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國債券市場影響力也在顯著提升。2018年以來,我國境內債券市場已先後被納入彭博巴克萊、摩根大通、富時羅素三大國際債券指數,成為中國債市對外開放的關鍵里程碑。此外,標普、惠譽等外資評級機構先後入市展業。債券市場各個領域、各層面境外機構參與程度均得到明顯提升,國際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中國債券市場的“海納百川”,源於一系列開放性制度推陳出新。2015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開放進入深化階段,包括引入更多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放鬆業務限制、取消投資額度管理、簡化匯兌手續等。

  2016年2月則是債市全面開放的起點。彼時,人民銀行發文,允許各類金融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現券交易以及基於套期保值需求的債券遠期等交易,並取消額度限制。

  隨後,開放的步子更大、力度更強:2016年5月,銀行間市場結算代理人服務境外機構實施細則發佈;2017年7月,“債券通”落地,率先啟動的“北向通”為境外中小投資者補充了間接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投資的途徑;2020年5月,人民銀行、外匯局聯合宣佈取消QFII投資收益匯出時間和比例的限制,進一步打消海外投資者對資金“易進難出”的顧慮……

  2021年以來,債券市場高品質雙向開放漸入佳境。2021年9月24日,債券通“南向通”正式開通,“債券通”實現了雙向通車。2021年10月27日,國務院決定將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獲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政策延長至2025年年末……

  債券市場開放是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體系完善過程。“推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是我國構建市場化、開放型金融市場體系的必然要求。”潘功勝表示,多年來,債券市場堅持漸進可控、平衡效率與安全的開放原則,注重頂層設計與統籌安排,取得了長足進步。

  開放新空間靜待打開。高盛近日表示,規模更大、流動性更高的境內債市將為外國央行多元化外儲提供更豐富的可投資資產。2015年至2025年,中國國內債市外資流入規模將達1萬億美元。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