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公用事業

校園垃圾分類助力中國首都文明"新時尚"

新華社,北京
2022-03-18 08:40

已收藏



新華社北京3月18日電 題:校園垃圾分類助力中國首都文明"新時尚"

新華社記者徐仁傑 羅鑫

"同學,這種塑膠餐盒是可回收物,魚骨、果皮等是廚餘垃圾,請分類投放!"16日中午,在北京林業大學13號宿舍樓下生活垃圾分類驛站,學生志願者提醒著前來投放垃圾的同學。

自2020年5月1日北京市施行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來,北京林業大學的校園環境悄然發生著變化:垃圾下樓、撤桶並站,校園環境更乾淨、漂亮了。

在宣傳帶動及考核激勵下,林業大學每4名學生中就有1名主動報名、投身垃圾分類志願服務工作。物業人員和師生志願者組成專業隊伍,在投放網站定時定點督導分類,垃圾分得更精准,校園環境變得更好。

"以前,保潔人員在宿舍樓道裡進行垃圾分揀,不僅氣味大,而且遇上大風天,垃圾到處飛,他們總是捂著鼻子繞著走。"林業大學大二學生孫嘉靖對此變化感觸尤深,"現在,學生宿舍形成內部值日表,定人定時定點下樓進行垃圾分類和投放。"

林業大學推動學生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是北京各級各類高校文明新風的一個縮影,這股新風也助推了中國首都文明"新時尚"的形成。

吸納學生參與

北京市教委學校後勤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市各級各類學校垃圾分類宣傳知曉率、師生參與率、桶站配置率實現全覆蓋,成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先行區。

這得益於北京在學校中設立垃圾分類志願崗位,將學生吸納入垃圾分類管理工作,提升了學生踐行垃圾分類的主動性和獲得感。

在北京市第二十中學,74個班級裡每個班級有一到兩個"站長",每層教學樓內設置可回收物存放站,學生"站長"在固定時間段值守,引導班級將可回收垃圾積累起來"變廢為寶",帶動全班同學養成良好習慣。

成為"站長"前,初二學生丁姝儀參加了培訓,掌握了垃圾分類的基本知識。"過去,廢舊紙張、塑膠瓶、玻璃瓶等可回收物都與其他垃圾混在一起投放。現在,我的工作就是提醒同學們分開投放,加大對可回收物的資源利用。"

垃圾分類融入課堂

在北京,不少學校將垃圾分類知識融入課堂,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開展資源可回收創新專案和藝術創造,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在通州區貢院小學,看似無用的垃圾經過創意加工,變成了一個個極具美感的裝飾品,掛在二層的走廊天花板兩邊,讓同學們感受"變廢為寶"的成就感。校長左春雲介紹,"雙減"實施後,學校利用課後服務時間,把垃圾分類知識有機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

在貢院小學,語文老師以"垃圾也有大用途"為主題創作詩歌;數學老師開展"一張紙有多大""節約用水"等小課題研究;音樂老師和學生們一起創作了《垃圾分類》課桌舞……

海澱區前進小學則將垃圾分類融入美育教育,學生們用廢舊紙張、快遞包裝等可回收物進行藝術創作。優酪乳盒變身盆栽、彩色廢紙條製成衍紙畫、卷紙筒外表畫上畫做成筆筒……

"垃圾放對了地方就是資源。"前進小學校長王立平說,"近年來,學校通過鼓勵學生和家長進行廢物再利用、再回收,籌集了10萬元愛心公益資金,為遠在新疆和田的學校捐建了電影螢幕,讓邊疆地區的學生們感受到垃圾分類的力量。"

助推文明"新時尚"形成

北京部分中小學還推動學生和家長"結對子",將垃圾分類作為親子溝通和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將學到的垃圾分類知識,和爸媽分享,並自願向社區居民進行宣傳,手把手教他們進行垃圾分類投放。"北京市通州區梨園學校七年級學生盧念陽,還與爸媽將廢舊飲料瓶製作的小鏟子掛在社區,方便居民們鏟寵物糞便。

盧念陽一家是梨園學校認定的"環保志願家庭",梨園學校遵循"學校-家庭-社區"的工作路徑,充分發揮"小手拉大手"的作用,開展垃圾分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成效明顯。

垃圾分類推行後,海澱區前進小學讓學生和家長在寒暑假期間,連續21天攜手對垃圾分類過程進行記錄,推動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的養成。

近年來,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成效明顯。截至目前,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98%、參與率達到90%以上、自主分類投放準確率達到85%。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說,垃圾分類的實施有賴於社會的廣泛參與和不懈努力。在校園中扎實推進垃圾分類,引導廣大師生員工在長期堅持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將更好地發揮對全社會的輻射帶動作用。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