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產業轉移及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土地污染問題不斷倒逼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業內人士認為,修復100畝中度污染的土地,所需成本將達到3000萬元。隨著我國相關修復治理工作的推進,土壤修復行業將步入高速發展期,有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資料顯示,我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污染類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複合型污染比重較小。值得注意的是,財政部日前公佈的2016年中央財政預算中,新增了土壤污染防治專項預算專案。資料顯示,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016年預算數為90.89億元,比2015年執行數增加53.89億元,增長145.6%。
土壤修復在於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濃度、固定土壤污染物,將土壤污染物轉化為毒性較低或者是無毒的物質、阻斷土壤污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轉移途徑、減小土壤污染物對環境、人體或生物的危害。按照處置方法的性質,目前土壤修復方法可以分為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和集成修復技術。
從全球來看,美國土壤修復行業起步早,行業產業鏈完整,涵蓋了調查評估、方案設計、修復工程施工監理、設備製造等方面,僅2012年營收高達80.7億美元。《綜合環境反應、賠償與責任法》是美國最全面的規範污染場地管理與修復的法律,其對美國的污染場地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日本自頒佈了《土壤污染對策法》後,明確對土壤進行污染調查,對污染區域進行公示制度,制定污染區域的管理辦法以及土壤污染的財務支援措施等,進而帶動了土壤污染治理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
相比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治理,目前我國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較晚,還處於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初級階段,尚無完整的產業發展鏈。在扶持政策的助推下,行業標準、技術和資金等方面有望加速完善。
政策方面,日前,《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又稱“土十條”)已由環保部提交至國務院。去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行環境污染協力廠商治理的意見,提出把污染場地修復納入治理範圍,建議採用環境績效合同服務模式引入協力廠商治理。2014年底,環保部發佈了《工業企業場地環境調查評估及修復工作指南》,對工業企業場地的環境調查、風險評估、治理修復、修復環境監理、驗收和後期管理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及規範,並要求場地責任主體承擔場地環境調查評估與修復治理工作。扶持政策的力度逐年加大,將推動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發展。
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涉及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的企業數量已達到500家以上。目前,土壤修復企業數量在2014年的基礎上翻了將近一倍,已超過900家。機構認為,隨著土壤修復市場需求的擴大,具有深厚技術實力和較強綜合解決方案的公司,有望繼續加快擴大市場份額,未來發展優勢凸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