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研究發現1億年前知了不會"高歌"

新華社,南京
2024-01-12 10:10

已收藏



新華社南京1月12日電(記者王玨玢)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國、波蘭、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國古生物學者近期對約2.3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蟬總科昆蟲的早期演化歷史進行了系統研究,其中涉及11枚新發現的標本。研究表明,在約1億年前,早期的蟬還不會"高聲歌唱"。

蟬俗稱知了。現生的蟬總科昆蟲包含兩個科:"歌聲"高亢、全球廣布的蟬科,和僅分佈於澳大利亞的螽蟬科。

此次,研究人員運用光學顯微鏡、顯微電腦斷層掃描成像技術等,對蟬總科昆蟲的早期演化歷史、行為、形態演化規律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本次研究涉及11枚新標本,全部來自約1億年前的緬甸克欽琥珀,包括6枚蟬總科成蟲標本、1枚末齡幼蟲標本和4枚蟬蛻標本。在化石研究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還將新發現的特徵與已有蟬總科化石、現存物種進行比對,系統分析構建出包括遠古和現代蟬總科昆蟲的資料庫。

研究論文第一作者、南古所博士姜慧介紹,現生蟬科昆蟲最大能發出近120分貝的響亮聲音,此次研究卻發現,早期的蟬總科昆蟲雖然普遍具有鼓膜,但大多沒有發現其他複雜的發聲和聽覺結構。這意味著它們的發聲方式更為原始,可能僅通過樹幹等固體物質傳遞身體振動的信號,而不像現在的鳴蟬,通過腹部共振腔放大聲音,並以空氣為媒介傳聲。

"通過一系列與其他化石和現存類群的對比,我們還推測,直到約1億年前,早期的蟬可能都無法像現在一樣`高聲歌唱`。"薑慧說。

此外,本次研究涉及的蟬總科末齡幼蟲化石中,發現了與現代蟬幼蟲相似的、強大而特化的前足。前足有抓握結構,具備強大的土壤挖掘和運輸能力。這說明早期的蟬總科幼蟲可能與現代蟬幼蟲類似,有長期地下生活的習性。

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