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叩問蒼穹 探索不停——寫在第八個“中國航太日”到來之際

中國證券網
2023-04-24 11:03

已收藏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 題:叩問蒼穹 探索不停——寫在第八個“中國航太日”到來之際

  新華社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太事業,建設航太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太夢。

  給航太工作者回信、致電,同正在太空執行任務的太空人“天地通話”……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注我國航太事業發展。

  全年實施宇航發射任務64次,再創歷史新高;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夢圓“天宮”;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嫦娥石”,中國再添“太空印記”……過去一年,中國航太以高品質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正邁得更穩更遠。

  在4月24日第八個“中國航太日”到來之際,中國航太以勃發之氣,巡天探宇叩問蒼穹,向著建設航太強國的目標勇毅前行。

  成就不凡:中國航太奮楫再揚帆

  “這麼美的地方,我還會再來,我必須再來。”2005年,隨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俯視地球的太空人費俊龍,面對蒼穹許下了心願。

  多年後,在距離地面400多公里的軌道上,中國人自己的“太空之家”——中國空間站已全面建成,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

  4月15日,太空人費俊龍、張陸在地面工作人員和艙內太空人鄧清明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神舟十五號太空人乘組第四次出艙活動,刷新中國太空人單個乘組出艙活動紀錄。

  太空人在空間站忙碌的同時,地面上的南海之濱,工作人員為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安全運抵文昌航太發射場“保駕護航”。它的“乘客”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正等待與其攜手遨遊星漢,續寫中國空間站的傳奇。

  由蔚藍星球飛向浩瀚星空,中國航太奮楫再揚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對於樣品的研究隨即緊鑼密鼓地展開。

  經國家航天局批准,自2021年7月12日發放首批月球科研樣品以來,已經向98個科研團隊發放五批樣品,共計發放198份65.1克,已有60多項成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

  “月壤每一顆都非常珍貴,研究團隊是一顆一顆挑選著、計算著使用。”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第一批月球樣品責任人黃志新研究員說。

  正是在14萬個月球樣品顆粒中,我國科學家分離出一顆方圓約10微米大小的單晶顆粒,並成功解譯其晶體結構。

  首次發現的月球上的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我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現月球上新礦物的國家。

  此外,通過對樣品中的輝石、橄欖石和斜長石礦物開展研究,科學家分析了不同礦物中水的成因、含量與賦存狀態。

  中國科學家發現嫦娥五號著陸區礦物表層中存在大量的太陽風成因水,證實了月表礦物是水的重要“儲庫”,為月表中緯度地區水的分佈提供了重要參考。

  水是生命之源。“嫦娥”在月球發現了水的蹤影,“祝融”也在火星“找水”。

  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73屆國際宇航大會上,我國科學家介紹,在地質年代較年輕的祝融號著陸區發現了水的活動跡象,表明火星該區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礦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

  以天為盤,以星做子。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飛天的夢想。從一個個航天器的命名中,人們讀懂了千年問天的中國式浪漫——
  “神舟”往返、“天宮”建成、“嫦娥”探月、“天問”探火……一系列耳熟能詳的名字,既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深邃的人文關懷,又彰顯著當代中國人探索、進取、求真的科學精神和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

  新征程上,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已步入快車道,探索宇宙的腳步更加鏗鏘。

  頂天立地:航太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4月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戈壁灘上騰“風雲”。

  不久前,我國首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風雲三號G星,搭乘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直沖霄漢,全球降水測量衛星家族首添“中國造”。

  太空中,顆顆中國明“星”熠熠生輝——不論何方,“北斗”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雲”為你預知天象;地處偏遠,通信衛星助你聯通世界。

  不僅“頂天”,更要“立地”。航太技術正走進千家萬戶,賦能千行百業。

  據統計,我國在軌運行工作航天器數量超過600顆,有2000多項航太技術成果服務國計民生,在國土、測繪、環保、應急救援等重要領域發揮關鍵作用。

  “當前,我國遙感衛星應用邁入了一個新階段,農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林草等重點行業已經實現由示範應用轉入主體業務服務,遙感衛星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手段。”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資料中心主任趙堅說。

  航太領域先進成果如何推動地方高品質發展?在2023年“中國航太日”的主場活動舉辦地安徽省合肥市能夠找到答案。

  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張亞偉介紹,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號”、“天仙星座”首發星“巢湖一號”等多顆衛星,推動安徽省空天資訊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如今,安徽省已形成以合肥、蕪湖為帶動,以航太宏圖、中科星圖為牽引,集聚110多家上下游企業、研發機構的產業集群,彰顯出厚積薄發、動能強勁的發展態勢。

  在這個萬物勃發的春天,創新的種子一經播撒,就會迅速生根、發芽。

  不久前,2023年先進技術成果交易大會在江蘇蘇州舉行,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落戶一年多以來,實現132個專案落地,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我們探索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的成果轉化路徑,期望為全國開展成果轉化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說,期待各方進一步並肩攜手,彙聚先進技術,培養專業隊伍,尊重市場規律,用好資本力量,持續挖掘釋放先進技術成果潛能,為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以夢為馬:加快建設航太強國

  “與天和核心艙不同,問天實驗艙裡的睡眠方向是縱向的。”“天宮課堂”上,太空人劉洋在空間站裡一邊“飛著”,一邊給孩子們講課。

  另一邊,在地面的教室裡,師生們發出陣陣驚歎。身臨其境的科普體驗,讓夢想不再遙遠。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今年春節期間,電影《流浪地球2》火熱上映,片中許多的科幻場景令人歎為觀止。

  航太重大工程的進展為繁榮航太文化藝術創作厚植了良好的土壤和環境。只有點亮航太夢想,做好科學普及,才能不斷彙聚建設航太強國的磅礴之力。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聽清……”4月21日,在位於北京西郊的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二院,伴隨著北京玉泉小學兒童合唱團同學們悅耳的歌聲,院士代表、大國工匠、青年航太人、中小學師生彙聚一堂,共慶即將到來的第八個“中國航太日”,並發佈最新編寫的《追夢空天》《礪劍空天》系列圖書。

  近年來,航太題材文化藝術影視作品不斷湧現,航太文旅產業發展壯大,一大批航太科普圖書、航太科普課程等深受喜愛。今年航太日期間,系列科普活動看點更足。

  “我們將舉辦航太開放日、科普講堂、知識競賽、有關交流與研討等一系列活動。”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呂波說,相關航太展館、航太設施將集中向社會公眾和大中小學生開放,一批院士專家走進校園,為青少年進行科普宣講。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一代代航太人踔厲奮發,一批批報國者以夢為馬。

  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重點在於人類和宇宙、大自然應是緊密聯繫、和諧統一的。

  現代航太學和火箭理論的奠基人齊奧爾科夫斯基也曾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

  展望未來,人類終有一天會走出地月系邁入行星際。而中國必將秉持和平與合作的“和合”理念,凝心聚力啟新程。

  張克儉表示,我國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採樣返回,發射“嫦娥七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高精度著陸和陰影坑飛躍探測,完成“嫦娥八號”任務關鍵技術攻關,與相關國際組織和國際合作夥伴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探索浩瀚宇宙,中國的目光不僅局限於月球——

  實施行星探測工程,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採樣和主帶彗星探測,完成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論證太陽系邊際探測等實施方案……一項項面向前沿的重大航太任務工程正有條不紊向前推進。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正在航太人的接續奮鬥中一點點實現,其積澱而成的航太精神,猶如璀璨星辰,必將激勵無數來者叩問蒼穹、探索不停。(記者李亞彪、胡喆、宋晨、徐海濤、吳慧珺)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