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研究顯示恐龍時代或於遠古某春季開啟末世

新華社,北京
2022-02-25 11:08

已收藏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參考消息》25日登載美國《科學新聞》雙週刊網站報導《恐龍時代可能是在春季結束的》。報導摘要如下:

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達10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不久後,所有非鳥類恐龍以及其他許多物種都滅絕了。科學家不知道撞擊事件發生的確切年份,但研究人員現在說,他們已確定了撞擊事件發生的季節--北半球的春季。

研究人員23日在英國《自然》週刊上發表報告稱,這一發現來自對古代魚類骨骼新做的分析。這些魚類骨骼原本埋在美國北達科他州西南部一處名為塔尼斯的特殊遺址中。

確定撞擊事件發生的季節可能有助於研究人員解釋鳥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其他生物在撞擊後的全球生存模式。科學家2008年在塔尼斯發現了一些沉積物。這些沉積物據稱"記錄"了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後不久發生的河床洪水氾濫和其他破壞。此前的研究還表明,一些塔尼斯魚化石的魚鰓中卡著一些小球體--小行星撞擊地球時飛出的、由熔融和汽化岩石構成的凝固球體。這表明,在災難降臨時,這種魚仍活著。

一些魚骨具有記錄季節性和年度生長週期(類似于樹木的年輪)的特徵。這些特徵通常包括一個標誌著骨骼活躍生長的較粗區域、一個代表著骨骼生長緩慢的較細區域,以及一個被稱為"生長受抑制"線的特徵,這條線可能表示當時處於冬季,有時則意味著遭遇饑餓或乾旱。

為了弄清小行星撞擊的季節,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梅拉妮·杜林及其同事對3條匙吻鱘的下顎骨和3條鱘魚的胸鰭骨棘進行了研究。杜林說,所有6塊骨骼樣本最外層的結構都顯示,儘管處於快速生長期,但生長速度尚未達到之前幾年生長週期中的峰值。這意味著在這些魚死亡時,其骨骼記錄的最後一個生長季的資料尚未達到夏季的峰值。

魚骨上的"生長受抑制"線具有規律性,這有力地證明,這些魚在死亡時並沒有遭遇乾旱或饑餓。

研究小組將結果綜合起來分析後認定,春季是恐龍滅亡的季節,至少對北半球的恐龍來說是這樣。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