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科技

中國加強制種基地建設

新華社,福州
2020-09-23 09:41

已收藏


新華社福州9月23日電(記者林超)秋收時節,眼看一片雨雲將至,福建省三明市建甯縣農民丁丘生慌忙叫上妻子,將在馬路上遮蓋的水稻種子掃成幾條細長溜兒,再覆蓋上塑膠薄膜。轎車、卡車不斷從他們身邊呼嘯而過。

馬路曬稻穀,這道伴隨當地人數十年的獨特風景線即將成為歷史。隨著近年來中國加大對國家級種業基地的投入建設,建寧縣在廠房使用機械烘乾稻穀的比例已由2013年的0上升至2020年的82%。

近年來,建寧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保持在14萬畝以上,產量3000萬公斤以上,分別約占全國10%,是全國雜交水稻制種第一大縣。全縣有2.35萬戶農民從事雜交水稻制種生產,約占總戶數的70%。

地處南方丘陵地帶,這讓建甯縣成為最適宜種植水稻種子的地區之一,但同時也阻礙了大型農業機械的普及推廣。

隨著農民老齡化程度加重,這一矛盾在過去十多年裡愈加突出。

"我今年56歲啦,要沒有這些大傢伙(機械),再像前幾年那樣肩挑背扛,我可幹不動了。"建甯縣裡心鎮甯源村農民甯水木說。不久前,他開著藍色的農用三輪車,拉了5000多斤稻種到合作社賣掉,拿到了4萬多元收入。

甯水木在寧源村制種已有30多年,但直到2012年,他的田仍沒有機耕路和完整的水渠,每年的收穫對於他都是甜蜜而艱辛的經歷--他得用扁擔挑著稻穀,穿過2公里的小路,一趟一趟往外運。

2011年中國國務院發文要求優化種子生產區域佈局、加快國家種子基地建設。2013年,建寧縣被列為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之一,種業發展駛入了快車道,收割機和拖拉機也陸續開到了甯水木的田頭。"收割機幹一天,頂我幹半個月。原來最多種十幾畝,現在種了40畝也不費勁。"甯水木說。

"農民穿著皮鞋在家,幾乎就可以完成從插秧到收穫的全流程。"建甯縣副縣長柯良發介紹,2013年至今,建寧縣制種機械化率從60.1%提升至80.5%。

在建甯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內,一塊LED大螢幕正更新著農資銷售、綠色防控面積等資料。這是建寧縣今年新建的種子產業互聯網平臺,可通過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為全產業鏈提供資源分享和數位化服務。

"通過平臺,種子買賣方可線上交易,種子經紀人可線上上指派制種農戶,農民可線上預約農機服務……"建寧縣禾眾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仁暉說,平臺不僅可以為稻種交易提供便利、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資料依據。

"近十年,種子基地建設進入黃金期,不少基地已經實現了鳥槍換炮。"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種業監測處處長王玉璽說,制種基地不僅基礎設施大幅改善,而且光電分選、全自動種子計量包裝、種子"健康"檢測、二維碼全程可追溯等一系列先進的技術在種業基地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基地現代化水準的提升築牢了農業生產供種安全的根基,是中國糧食生產安全的標誌性成就之一。" 王玉璽說。

談及種業基地近年來的大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說:"種業是農業`晶片`,建設好種業基地,將讓中國糧食安全的底氣更足。"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