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再次迎來新一輪擴容。《經濟參考報》記者13日從科技部獲悉,我國第三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已正式啟動,以揚州數控、成形機床為代表的29個產業集群納入試點名單,自此我國產業集群試點已達61個。從行業來看,本次試點主要集中在高端製造和生物醫藥行業。業內專家表示,經過近4年發展,我國產業集群試水成果顯著,已從起初的土地要素模式,向“築巢引鳳”平臺模式轉變,下一步生態服務將是重點方向。
擴容 試點數量明顯增加
科技部在當天印發的通知中指出,根據《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認定管理辦法》,經審核,現將揚州數控、成形機床、泰州生物醫藥等在內的29個產業集群納入第三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名單。
創新型產業集群,是指產業鏈相關聯企業、研發和服務機構在特定區域集聚,通過分工合作和協同創新,形成具有跨行業跨區域帶動作用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組織形態。按照產業類型可分為傳統產業創新型產業集群和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型產業集群;按照創新類型可分為產品或技術主導創新型產業集群和商業模式主導創新型產業集群。自2013年,科技部印發《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認定管理辦法》的通知,先後於2013年和2014年,認定兩個批次共計32家創新型產業集群。
記者梳理發現,本輪入選試點的29個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電子電氣和高端製造、生物醫藥以及汽車軌道交通行業,數量分別為13個、7個和6個。雖然在所選行業方面和前兩批相比沒有太大變化,但在試點數量上呈現增加態勢,接近於前兩批的總和。
科技部在13日發佈的通知中強調,希望有關部門繼續加強對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工作的領導和支援,進一步完善試點工作的協調推進機制和保障措施,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協同創新,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做好支撐和示範。
曾入選第二批集群試點名單的東部某省高新園區管理人向記者透露,“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獲批後,科技部火炬中心將在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和工作引導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對產業集群項目統籌相關科技計畫給予重點支持。省裡也將進一步在政策、平臺、項目等創新要素方面,加大對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支持。”
成效 要素模式轉向平臺模式
在業內人士普遍看來,我國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可以理解為:以創新型企業和人才為主體,以知識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品牌產品為主要內容,以創新組織網路和商業模式等為依託,以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和文化為環境的產業集群。與模仿型產業集群相比,其創新程度較高;與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相比,它屬於知識或技術密集型產業集群。
由於我國產業集群試點期為三年,目前前兩批業已期滿。從目前情況來看,基本達到試點目的。以2013年獲得國家科技部首批試點的株洲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創新型產業集群為例,經過試點發展,該產業集群在發展模式、企業幫扶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示範和帶動作用。2015年集群總產值達1003.7億元,成為當地第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2016年總產值達到1184.5億元,年均產值增速近兩成。
產業集群蘊含的競爭力主要表現為集合競爭力,表現為一群相關企業緊密分工協作而產生的競爭力,這些企業不一定是大企業。事實上,近年來,在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中,中小企業一直發揮著主要作用。最典型的就是浙江中小企業支撐著絕大部分創新型產業集群。即使是聯想、海爾、華為等當今著名的大企業,在真正成為大企業之前,也是其所在產業集群中極具活力的中小企業。隨著中小企業的迅速成長,在許多創新型產業集群中的大企業越來越多。
對於未來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在業內專家看來,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已經歷了傳統的“土地‘九通一平’+稅收政策”的要素模式,正經歷著基礎平臺、公共平臺的“築巢引鳳”平臺模式,接下來生態服務模式將備受關注。
“未來創新型產業集群各個區域比什麼?要素和平臺很容易被模仿和複製,但生態上的差異則往往難於超越,也就是說,基於生態服務之爭的集群3.0版本將是未來產業發展角逐的重點。”天津科學學研究所工程師趙繪存表示。
展望 評價指標體系有待完善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我國許多創新型產業集群尚處於形成初期,許多人對產業集群特別是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另外,在市場競爭中主要依靠低成本戰略來形成競爭優勢,創新型產業集群普遍存在產業層次和產品附加值偏低的問題。
例如,一些地方對發展產業集群存在不少誤區,如將發展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等同于發展產業集群;將發展工業園區簡單等同于發展產業集群,“鄉鄉建區”、“鎮鎮辦園”,過分強調產業的地理集中;有的地方不顧當地的條件,過分拉長或延伸“產業鏈”,硬搞產業“成龍配套”等。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一些地方過分依賴大企業或大項目發展產業集群,忽視了中小企業的主要作用,並且只重視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建設,而忽視文化交流等軟環境建設。
“產業集聚不在於產業聚集板塊的多寡和產品生命週期的長短,而在於集群內行為主體如何發展,產業如何相互促進,能否依靠內力發展。”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臧紅岩博士表示。
她認為,中國傳統的產業集群主要是關注打造產業鏈和產業聚集區。當前,中國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目的是要提高中國產業在全球的區域競爭力,從而增強國際競爭能力。打造中國創新型產業集群,首先要突破傳統的產業集群思維定勢,從全球產業鏈出發,貫穿新發展理念,做到創新驅動發展,增強國家競爭優勢。
需要指出的是,在業內看來,自2013年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以來,其評價指標對引導國家高新區在壯大優勢產業、營造生態環境、健全服務體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推進和區域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國家高新區如何以產業集約化、集成化、集群化的方式創造品牌、搶佔先機和引領區域經濟發展,修訂和完善創新型產業集群評價指標體系,都已顯得非常必要。
對此,有專家認為,未來的創新集群建設,一要引導全國高新區在一定階段,遴選出一個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以集群化的方式,力爭在三至五年內形成區域品牌,實施差異化發展和重點產業的“聚焦、聚集、聚變”;二是引導集群龍頭企業,圍繞產業鏈佈局和強化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成果轉化,參與和支持創新創業活動,關注“互聯網+”等新技術及應用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助力優勢產業做強做大,建立可持續創新的科技支撐體系;三是引導集群建設單位及國家高新區,進一步探索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有效機制,形成符合國家戰略導向、滿足地方實際需求和保持產業競爭優勢的組織形態。
擴容 試點數量明顯增加
科技部在當天印發的通知中指出,根據《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認定管理辦法》,經審核,現將揚州數控、成形機床、泰州生物醫藥等在內的29個產業集群納入第三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名單。
創新型產業集群,是指產業鏈相關聯企業、研發和服務機構在特定區域集聚,通過分工合作和協同創新,形成具有跨行業跨區域帶動作用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組織形態。按照產業類型可分為傳統產業創新型產業集群和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型產業集群;按照創新類型可分為產品或技術主導創新型產業集群和商業模式主導創新型產業集群。自2013年,科技部印發《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認定管理辦法》的通知,先後於2013年和2014年,認定兩個批次共計32家創新型產業集群。
記者梳理發現,本輪入選試點的29個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電子電氣和高端製造、生物醫藥以及汽車軌道交通行業,數量分別為13個、7個和6個。雖然在所選行業方面和前兩批相比沒有太大變化,但在試點數量上呈現增加態勢,接近於前兩批的總和。
科技部在13日發佈的通知中強調,希望有關部門繼續加強對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工作的領導和支援,進一步完善試點工作的協調推進機制和保障措施,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協同創新,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做好支撐和示範。
曾入選第二批集群試點名單的東部某省高新園區管理人向記者透露,“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獲批後,科技部火炬中心將在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和工作引導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對產業集群項目統籌相關科技計畫給予重點支持。省裡也將進一步在政策、平臺、項目等創新要素方面,加大對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支持。”
成效 要素模式轉向平臺模式
在業內人士普遍看來,我國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可以理解為:以創新型企業和人才為主體,以知識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品牌產品為主要內容,以創新組織網路和商業模式等為依託,以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和文化為環境的產業集群。與模仿型產業集群相比,其創新程度較高;與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相比,它屬於知識或技術密集型產業集群。
由於我國產業集群試點期為三年,目前前兩批業已期滿。從目前情況來看,基本達到試點目的。以2013年獲得國家科技部首批試點的株洲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創新型產業集群為例,經過試點發展,該產業集群在發展模式、企業幫扶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示範和帶動作用。2015年集群總產值達1003.7億元,成為當地第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2016年總產值達到1184.5億元,年均產值增速近兩成。
產業集群蘊含的競爭力主要表現為集合競爭力,表現為一群相關企業緊密分工協作而產生的競爭力,這些企業不一定是大企業。事實上,近年來,在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中,中小企業一直發揮著主要作用。最典型的就是浙江中小企業支撐著絕大部分創新型產業集群。即使是聯想、海爾、華為等當今著名的大企業,在真正成為大企業之前,也是其所在產業集群中極具活力的中小企業。隨著中小企業的迅速成長,在許多創新型產業集群中的大企業越來越多。
對於未來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在業內專家看來,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已經歷了傳統的“土地‘九通一平’+稅收政策”的要素模式,正經歷著基礎平臺、公共平臺的“築巢引鳳”平臺模式,接下來生態服務模式將備受關注。
“未來創新型產業集群各個區域比什麼?要素和平臺很容易被模仿和複製,但生態上的差異則往往難於超越,也就是說,基於生態服務之爭的集群3.0版本將是未來產業發展角逐的重點。”天津科學學研究所工程師趙繪存表示。
展望 評價指標體系有待完善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我國許多創新型產業集群尚處於形成初期,許多人對產業集群特別是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另外,在市場競爭中主要依靠低成本戰略來形成競爭優勢,創新型產業集群普遍存在產業層次和產品附加值偏低的問題。
例如,一些地方對發展產業集群存在不少誤區,如將發展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等同于發展產業集群;將發展工業園區簡單等同于發展產業集群,“鄉鄉建區”、“鎮鎮辦園”,過分強調產業的地理集中;有的地方不顧當地的條件,過分拉長或延伸“產業鏈”,硬搞產業“成龍配套”等。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一些地方過分依賴大企業或大項目發展產業集群,忽視了中小企業的主要作用,並且只重視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建設,而忽視文化交流等軟環境建設。
“產業集聚不在於產業聚集板塊的多寡和產品生命週期的長短,而在於集群內行為主體如何發展,產業如何相互促進,能否依靠內力發展。”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臧紅岩博士表示。
她認為,中國傳統的產業集群主要是關注打造產業鏈和產業聚集區。當前,中國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目的是要提高中國產業在全球的區域競爭力,從而增強國際競爭能力。打造中國創新型產業集群,首先要突破傳統的產業集群思維定勢,從全球產業鏈出發,貫穿新發展理念,做到創新驅動發展,增強國家競爭優勢。
需要指出的是,在業內看來,自2013年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以來,其評價指標對引導國家高新區在壯大優勢產業、營造生態環境、健全服務體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推進和區域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國家高新區如何以產業集約化、集成化、集群化的方式創造品牌、搶佔先機和引領區域經濟發展,修訂和完善創新型產業集群評價指標體系,都已顯得非常必要。
對此,有專家認為,未來的創新集群建設,一要引導全國高新區在一定階段,遴選出一個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以集群化的方式,力爭在三至五年內形成區域品牌,實施差異化發展和重點產業的“聚焦、聚集、聚變”;二是引導集群龍頭企業,圍繞產業鏈佈局和強化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成果轉化,參與和支持創新創業活動,關注“互聯網+”等新技術及應用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助力優勢產業做強做大,建立可持續創新的科技支撐體系;三是引導集群建設單位及國家高新區,進一步探索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有效機制,形成符合國家戰略導向、滿足地方實際需求和保持產業競爭優勢的組織形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