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房地產

人民日報海外版:綜合施策 讓炒房者知難而退

中国证券网
2016-12-24 15:32

已收藏


12月2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綜合施策 讓炒房者知難而退》一文。文章指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最近一段時間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這個最新定位迅速成為了海內外各界廣泛討論的話題。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中國一些地區房價上漲過快、投機炒作特徵明顯,不僅容易導致金融風險上升,有損普通民眾的幸福感,長此以往,亦不利於房地產業在實體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明年,中國將進一步採取綜合措施,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讓旨在投資投機的炒房者知難而退,最終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任興洲指出,炒房容易使價格短期內暴漲,引發恐慌性購房,形成“房價—地價”輪番上漲的局面。房價如果嚴重背離了其自身價值和當地居民的收入水準,就會使房地產泡沫不斷積累,不僅抬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而且容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而對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危害。

在任興洲看來,一些炒房者短期內獲得高額收益還將造成不良的示範效應,引導更多資本“脫實入虛”,對實體經濟形成“擠出效應”,從而將對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提升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很多國家和地區,都不能容忍炒房行為大行其道。近兩年,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我國香港地區都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嚴格限制當地房地產炒作的行為。”任興洲說。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主任金煜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從短期和局部來看,供求決定價格,“低買高賣”可以為交易者帶來差額受益;但從宏觀和整體視角來看,“價格圍繞價值波動”才是更根本的市場規律。如果炒作使得價格與價值顯著失衡,就容易出現“市場失靈”。

“實際上,炒房者的預期一般是:熱點城市生產率高、財富多,大量外來轉移人口將持續遷入。但實際上這個預期一定能實現嗎?一方面,房價過高會提升實體企業的成本,降低當地對企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國家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追求的是各地區均衡發展,而不是只讓少數熱點城市承擔新增城鎮人口。”金煜說。

事實上,在促進房屋回歸居住屬性方面,各地已經開始出招。國家統計局最新資料顯示,15個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降溫,房價走勢明顯趨穩。與11月上半月比,11月下半月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中,9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降幅在0.1至0.9個百分點之間;2個城市環比持平;其餘4個城市環比漲幅也均回落至1%以內。

“炒作大行其道,市場就容易失靈,這時政府的作為就顯得十分重要。就明年來看,中國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將呈現三大特點:一是加大熱點地區住宅土地供應,同時加強不同區域之間土地占補的協調;二是加強信貸監管,提高投資性投機性購房的成本,控制家庭購房杠杆,防控金融風險;三是大力發展房屋租賃市場,盤活現有住宅資源。”金煜說,總而言之,住房回歸居住屬性正日益成為社會共識,未來房地產市場的政策與氛圍也將有助於讓炒房者知難而退。

在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看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相關論述意味著決策層進一步明晰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定位,強調房地產發展的首要目標是實現“住有所居”,讓住房回歸其居住屬性。他指出,以前我們把房地產業作為經濟增長點和消費熱點,現在將房地產業定位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民生產業,有助於擠出泡沫,促進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專家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目的在於防控風險,使房地產市場回到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避免竭澤而漁,方能常吃常有。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表示,長效機制建設應當是多方面的:在金融方面,既要為普通購房需求提供支持,也要嚴格控制投資投機性購買者的杠杆水準;在稅收方面,住房投機投資收益要能夠在投資者和社會大眾之間合理分享;在土地供應方面,政府要促進城市低效使用土地再開發,避免因土地供應緊張而導致房價過快上漲。總之,各地應逐步建立包括金融、稅收、土地等政策在內的一套制度體系,同時探索出一套適合新型城鎮化和城市群協調發展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模式。

“需要看到,我們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是有基礎、有潛力的。”金煜說,中國正處於城鎮化中期,城鎮化相對于工業化水準而言還比較低,同時,各地在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方面的差距,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是未來城鎮化的潛力。因此,只要把握好房屋的居住屬性,扎實落實中央各項改革措施,房地產業就將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繁榮貢獻更多積極力量。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