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原料

目標定位"再造億畝良田"--2020年中國"海水稻"研究取得進展

新華社,長沙
2020-12-17 09:28

已收藏



新華社長沙12月17日電(記者周勉 張玉潔)中國正力圖利用數億畝的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在不久的將來,那些之前看起來"用處不大"的鹽鹼地或將成為"再造良田"。

挖掘鹽鹼地的潛能對於中國來說意義重大。國家統計局12月上旬發佈統計資料,2020年中國全年糧食產量為13390億斤,比2019年增加113億斤。與此同時,耕地"非糧化"趨勢也日益明顯。今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強調充分認識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緊迫性,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博士艾智勇表示,截至目前,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三亞崖州總部科研基地共取得三個方面的成果,一是耐鹽先鋒品種"超優千號"15畝示範片,平均畝產達到508.4公斤;二是從94個供試品種中鑒定篩選出6個耐鹽苗頭品種;三是全生育期規模化耐鹽鑒定技術體系取得初步成功,並通過專家現場評議。

今年,經國家水稻品種審定專家委員會評審,首批共計4個耐鹽鹼水稻品種通過品種初審。品種獲取審定證書後,將為耐鹽鹼水稻大規模生產種植提供了可靠的品種保障,並在全國各類型鹽鹼地合作平臺進行示範推廣。

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耐鹽鹼水稻育種首席科學家李新奇說,今年,在黑龍江大慶示範基地,種植耐鹽鹼水稻品種"綏粳18"的測產結果折合畝產達460公斤;在內蒙古興安盟耐鹽鹼水稻試驗基地,耐鹽鹼水稻平均畝產達533.95公斤;在新疆喀什地區嶽普湖縣試種的80畝海水稻實測產量為每畝549.63公斤,這標誌著耐鹽鹼水稻在南疆試種取得初步成功。

不久前,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在江蘇南通如東縣栟茶方淩墾區試驗種植的耐鹽鹼水稻先鋒組合"超優千號",經專家實測,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創下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同樣在今年,袁隆平院士又提出了耐鹽鹼水稻種植十萬畝,改造鹽鹼地百萬畝,儲備可改造土地千萬畝的"十百千"工程,並在全國10個地點啟動了總計10萬畝片鹽鹼地稻作改良和種植示範,示範種植面積是去年的五倍。

今年9月25日以來,多地共10萬畝"海水稻"陸續測產,新疆喀什、寧夏石嘴山、黑龍江鐵力、山東東營、山東濰坊、山東青島等地測評畝產均超千斤。

同時,各地也在探索以"海水稻"為核心的農產品深加工終端產業鏈應用。今年,在山東濰坊市寒亭區,"海水稻"三產融合產業園區將建設加工中心、展示中心、大資料溯源中心,打造集種植、加工、旅遊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推動當地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袁隆平認為,"海水稻"對中國實施"藏糧于地,藏糧於技"戰略十分重要,尤其在當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提升了人們糧食安全的信心。中國通過提高單產和擴大種植面積,完全能保障糧食自給,不會出現"糧荒"。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