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基層醫療機構和群眾反映,時下部分呵護群眾健康的廉價常用藥短缺,有的臨床常用藥一藥難求,價格飛漲,甚至漲了50多倍。
更換名稱包裝,價格從幾元變幾十元
廉價常用藥在基層醫療機構和群眾中頗有口碑,近年來卻呈消失之勢。“遇到小孩發燒、拉肚子,村衛生室都說沒有藥,只能跑到很遠的地方去買。”西部某村村民楊翠金說。
華南大瑤山腹地某衛生院院長反映,對於高血壓病人,硝苯地平緩釋片一盒僅幾元錢,效果好又便宜,很受山區群眾歡迎,但醫院就是沒藥。又如治療腰痛的複方氯唑沙宗膠囊、治療痛風的別嘌醇膠囊、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注射液、用於外傷止血的雲南白藥粉等,在不少基層醫療機構或短缺,或斷貨。
廉價應急常用藥缺乏,更令人心憂。西部一家鄉鎮衛生院院長對半月談記者說,作為心衰急救臨床常用藥,西地蘭不貴又實用。現在,這種藥消失了,給上面多次打報告,卻一直採購不到,心衰病人送來都不知道怎麼辦。無獨有偶,在中越邊境某鄉,由於柴胡注射液缺貨,衛生院有時只能“借藥應急”。
在廉價常用藥消失的同時,一些臨床常用藥漲價迅猛,群眾直呼用不起。
碘解磷定注射液是農藥中毒的解毒藥,在西部某縣,該藥原進貨價13.2元/盒,現進貨價漲至720元/盒,現價是原價的54.5倍;治療破傷風的破傷風抗毒素,每盒價格從36元漲到76.5元;婦產科常用藥縮宮素注射液原進貨價26元/盒,現在貨價40元/盒……西部某縣衛計局幹部直言,一個普遍現象是,一些藥品更換名稱和包裝後,價格便從幾元變成幾十元。
一些便宜常用藥越生產越虧本
目前,短缺的廉價常用藥大都是治療婦兒專科、急救、慢性病的藥品。這幾類藥品的生產扶持政策不完善,致使企業利潤空間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藥品越生產越虧本,企業積極性不高。
藥品配送企業是保障基層用藥的重要一環,但由於基層藥品利潤低,藥品配送企業往往“擇貴而送”或者不配送。西部一名向基層配送藥品的醫藥銷售經理對半月談記者說,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一些藥品價格出現倒掛(成本價高於中標價),藥企將部分藥品停產。
西部某自治區衛健委一名處長認為,“兩票制”(指藥品從藥廠賣到經銷商開一次發票,經銷商賣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以減少流通環節的層層盤剝)推行後,多個流通環節縮短為兩個環節,製藥企業和藥品經銷商尚處在調整生產經營策略的過渡期,利益重新調整容易導致一些藥品短缺。
投機壟斷的因素也不容忽視。西部某自治區衛健委的藥政處負責人說,隨著藥品政府定價機制取消,藥品價格由市場決定,部分藥品市場競爭不充分,價格出現上漲。對一些市場上生產廠家少、臨床不可替代的藥品品種,一些藥品經銷商或控制原料,囤貨不賣,造成市場供應緊張,或囤積後隨意漲價出售。
促生產暢流通,保障基層藥品供應
多名基層醫療機構負責人反映,廉價常用藥短缺,使得基層患者對醫院意見很大,不少病人不願意到缺醫少藥的基層醫療機構就診,而寧願去擁擠的上級大醫院看病,這嚴重影響醫改“強基層”的效果。
基層醫療機構負責人呼籲,在國家層面建立短缺藥品及原料藥停產備案制度,醫療機構合理確定儲備規模。對臨床必需、用量少、市場供應短缺的藥品,國家應進一步擴大定點生產品種和規模。
針對一些常用藥無法進入採購平臺的問題,多名衛計局局長建議,採購平臺不應指定具體生產廠家,同時補助利潤薄的廉價藥,保證企業利潤,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提高藥品生產積極性。
此外,要對醫藥市場一些不法行為加大打擊力度。業內人士建議,制定藥品集中採購價格聯動方案,合理控制短缺藥品價格上漲幅度,實施各地採購價格偏高藥品與全國最低採購價格聯動機制,進一步降低藥品採購價格,提升供應保障能力。(半月談記者 覃星星)
原標題: 有的短缺、有的漲價、有的停產?廉價常用藥哪兒去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