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銀行打響資產品質保衛戰 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規模創紀錄

中國證券網
2020-11-30 14:49

已收藏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近期,上交所公司債務資訊平臺披露了一批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建設銀行、浙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發行了該類產品。業界人士預計,隨著年底臨近,銀行出清不良資產將迎來一個“小高峰”,將有不少銀行試水這種模式。

  據中國資產證券化分析網(CNABS)資料,截至11月27日,今年金融機構發行的不良信貸資產重組ABS總規模達143.27億元,已與去年整年不良資產重組ABS總規模持平。前十發起機構為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國開行、興業銀行等。Wind資料統計,目前已有8家銀行成功發行17只不良信用卡ABS產品,合計規模超過34.5億元,均高於去年同期。

  不良資產證券化被多家銀行追捧的原因是,市場投資主體更為豐富,資訊披露更為公開透明,尤其優先順序、次級檔的分層安排,更有利於激發市場投資活力。

  而投資者願意淘金的源動力,則是因為一組資產彙集在一起的資金池,不是單個資產品質的簡單疊加,而能夠產生1+1>2的效果。

  東方金誠結構融資部技術副總監張文玲表示,今年零售類信貸資產構成了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主力。以個人消費類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為代表的零售類貸款,單筆金額小、同質性強和歷史資料充足,現金流可預測性較強且較為平滑,有利於緩解發起機構與投資人的資訊不對稱、盡調難度大和成本高等難題,適合建立體系化、標準化的定價機制。

  目前發行的多款產品也有類似特徵。建設銀行11月18日發行的“建鑫2020第六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規模為5億元,其中優先順序占比80%,採用過手攤還模式,經測算其加權期限約為1.11年。這意味著,80%債務可被理解為風險水準較低(一般能達到AAA級),並且多筆不良資產的預測回收期限都較短。

  業內人士認為,各家銀行信用卡不良資產歷史回收資料表明,資產入池時逾期時間越短,邊際回收率提高速度越快,預計這筆資產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流動性將較好。

  同時,依託於發起機構較強的盡職、催收能力,優先順序證券的發行利率不斷降低,市場投資者認可程度不斷提升。

  一家國有行的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該行發行的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隨著對不同類別資產評估確定的回收率、處置費用等日益明確,參與機構已不斷增加,市場規模也會擴大。此前在定價、信批、交易等環節存在的難題得到部分解決。

  對這類特殊資產,機構投資者也在躍躍欲試。一名保險資管行業人士稱,券商、保險資管、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以及行業投資基金都在“打量”各類不良資產優先順序證券。投資機構看重產品資金池的外部信用增級,如是否有擔保機構為本息償付提供保障。

  “投資的難點在於,整個資金池產品都要一筆筆拆開分析,將目標交易中涉及的各類風險進行度量,考慮各類防控風險措施的有效性。”上述人士稱,“但能夠作為AAA級的投資產品,風險收益相對可控,若資產得到盤活,投資回報率卻遠高於其他產品,銀行在定價方面還是有話語權的。”

  作為一種新型不良化解手段,銀行試水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規模還較小。建行發行的5億元不良ABS產品,信貸資產未償本息合計為15.6億元,相比三季度末建行2555.28億元的不良貸款總額,只是涓涓細流。

  “和其他不良處置手段相比,資產證券化目前有更高的成本,需給評級機構、各承銷商一定費用。”上述國有行投資經理坦言,“但從市場機制討論,轉讓處置不良資產的規模受對方主體收購計畫影響大,需一對一處理,但資產證券化沒有特定受讓主體,更易發展成規模經濟。”(唐燕飛)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