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看,為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優化保險資產配置結構,銀保監會正在積極研究提高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的監管比例事宜。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旦該政策正式落地,理論上會吸引更多新增保險資金流入資本市場。
賦予險企更多投資自主權
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在答《金融時報》記者問時表示,研究提高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的監管比例事宜,總體方向是在審慎監管的原則下,賦予保險公司更多投資自主權,更好地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優勢,提高證券投資比重,促進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本報曾於5月20日報導稱,自一年前部分主流保險機構提出“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比例上限由30%增至40%”的建議後,監管部門就一直在積極研究。近期又因多家保險機構權益倉位水準逼近上限,使得提升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比例呼聲再起。
對於此次監管部門的官方表態,多位保險機構投資負責人認為,監管此舉是將投資選擇權、決策權以及風險責任更多地交給市場主體,進一步提高保險資金運用的市場化程度。
有部分業內人士擔憂:比例上限放寬後,會否再次掀起中小保險公司的舉牌潮?回顧2015年,部分激進型保險機構鑽政策空子,爭相舉牌一些上市公司,其中個別案例引發資本市場廣泛關注,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這類現象會否再度上演?如何防止?在多位保險機構投資負責人看來,這類現象再度上演的可能性較低,因為目前的保險行業環境和當年相比已發生較大變化。
一方面,2015年保險資金權益投資上限放寬,只是激進型保險機構舉牌潮的一個催化劑。彼時負債端大量發售中短存續期保險產品,是引致激進型保險機構在資產端上採取激進策略的另一個因素。但近兩年來,隨著保險行業回歸保障的深度轉型,保險公司負債端中長期保障型產品的比重逐漸提升,相應的資產端配置策略也會回歸保守。
另一方面,對於大部分大中型保險機構來說,歷經20年的權益投資歷練,相關投資和風控經驗已經成熟,加上有“償二代”新監管體系和新會計準則IFRS9的剛性約束,保險機構在大類資產配置策略上絕不會“拍腦袋”,而是慎之又慎。
或吸引更多險資流入股市
上述政策一旦正式落地,對股市顯然是利好消息。相對來說,保險資金是長線資金,其權益投資比例上限一旦提升,意味著保險資金加大權益投資的想像空間被打開,理論上會吸引更多新增保險資金流入資本市場。
目前,各保險機構在統計權益投資類資產時,包含了股票、基金(包括權益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優先股、理財產品,以及包括非上市股權在內的其他權益投資等,實際投資股票和偏股型基金的總量並不大。也就是說,一旦險資權益投資比例上限進一步提升,意味著將有效釋放保險資金在股票和偏股型基金上的配置空間。
銀保監會發佈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保險業的資金運用餘額為16.9922萬億元,其中投向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金額為2.137萬億元,實際占比約為12.58%。
據業內人士粗略估算,如果此番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比例上限由30%增至40%,假設保險公司投於股票和偏股型基金的占比增加5個百分點,將會給資本市場帶來約8000億元的增量資金。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