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首批銀行理財子公司料年內亮相

中国财富网
2018-11-20 14:44

已收藏

中行、建行兩家國有大行近日接連宣佈設立理財子公司,至此,已有16家中資銀行佈局理財子公司。業內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待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正式出臺,銀行設立子公司或專營機構將提速,首批理財子公司有望年內落地。

專家表示,國有大行入局將進一步帶來資管市場的分化及生態鏈的重構。後資管時代,各家機構需儘快明確自身策略和投資風格,非標投資將是理財子公司的最大優勢之一。同時,更多小銀行將轉型為重要的銷售管道。

百億級資本金的想像空間

就在上周,中行發佈公告,擬出資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發起設立中國銀行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該行所屬一級全資子公司管理。建行公告,擬設立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本不超過人民幣150億元,為公司全資子公司。業內人士預計,其它幾家國有大行的理財子公司設立公告應該已“在路上”。

中國農業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溫學宇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已向社會徵求意見,商業銀行的總體步驟和機構安排都是按照管理辦法要求來推進,幾家國有大行的步調會比較一致,但在細節和重點上會各有差別。

溫學宇認為,百億級的註冊資本金,一是基於銀行存量理財業務規模和未來資產結構來考量。國有大行的理財子公司的業務定位更多是大類資產配置,包括非標投資是理財子公司的業務優勢,這也是非常佔用資本的。二是大行現有的理財產品存量規模客觀上需要這麼大的資本金,也有未來消化存量、風險抵補的考慮。

不過,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看來,註冊資本金的規模與銀行理財存量規模相關,但並不能單以資本金規模來“排座次”。“就此前的銀行理財市場格局來看,股份行整體的發行規模更大,儘管單家規模不如國有大行那麼大,但是從運營機制和產品創新方面來看,都有其特點和優勢。”

曾剛認為,在後資管時代,銀行理財資管業務策略將更加分化:有能力的銀行設理財子公司,專營機構次之,更小的銀行未來就不再單設理財資管業務,而是轉為銷售端的重要一環。資管業務本身就是很複雜的業務,對於銀行綜合能力、業務能力、系統能力等都有很高要求,在國外發達金融體系中也是如此,小銀行極少涉足資管領域。大銀行的入局,將加速資管生態鏈的重構,除了銀行機構的定位分化,還包括與其他非銀行機構、服務類機構的“競合關係”等。

存量業務和架構調整成考驗

銀行理財子公司“競速”。在此背景下,除了國有大行旗下的百億級規模,多數中小銀行也都投入數十億的資本金。相比其他的資管機構,這些新設的理財子公司可謂出生就是“龐然大物”,也會伴隨著不少“新生”的煩惱。

一家國有大行旗下基金子公司相關負責人劉華(化名)對記者坦言,“其實我們也在關注母行子公司的規劃和定位,如果單從目前的資訊來看,與我們的業務重合度很高,而且它還有非標投資這個最大優勢。但是短期來看,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這麼大的存量業務要整合也絕非易事,另外包括現有構架、一線網點人員安置等可能都是不小的考驗。

長期來看,商業銀行的債權融資理念怎麼調整到淨值型、權益類這個‘賽道’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溫學宇坦言,此前各家銀行的資管業務構架差異比較大,內部整合難度不一,對於某些銀行來說,架構調整的確是難度比較大的一塊,但對於整個行業和市場來說不會有太大震動。“對於農行來說,不存在這類問題,但是也在積極做好業務方面的全面整合,並更好符合監管要求。”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指出,銀行理財子公司從提出設立與最終落地之間,仍有一段長路要走,未來的運行可能會面臨諸多問題。包括未來運營體系內部關係尚不明確、大資料背景下客戶資源的維持與擴展能力不足、產品創新能力與專業人才支援力度欠缺、監管規則尚需進一步細化等。

趙亞蕊認為,未來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設立雖然促使理財業務更加市場化,但從中短期來看,還存在投研能力不足、資源獲得能力欠缺等問題,因此其運行的定位或仍在總行體系內部,從產品銷售到投資管理等各環節還需依託總行的實力。另外,截至2017年末,27家具備設立資管子公司資格的商業銀行中,已有15家銀行擁有基金子公司,未來也將會有12家股份制銀行很快設立債轉股子公司。因此,在中短期內依靠母行業務的背景下,新設立理財子公司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處理好與其他子公司的利益關係,均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與一些市場人士一樣,劉華預計,理財子公司設立初期,權益類投資還是會採取類似委外的模式,借助外部機構的投研能力,而合作的門檻也會越來越高。“如果這樣的話,對於我們這樣的老牌基金公司可能是利大於弊。畢竟我們在投資、研究等方面有了十幾年的積累,除了母公司與其他中小銀行也有豐富的合作經驗。”

“理財子公司的設立,首先有利於資管市場的長期規範發展,其次雖然競爭在所難免,但理財子公司與其他資管機構之間更多的還是合作。”在溫學宇看來,當前的資管市場足夠大,不管何種資管機構能存活下來都有其優勢,只有合作才能把“蛋糕”做大。

金融科技成中小行“超車”關鍵

與表內信貸業務不同,股份制銀行在銀行理財市場下手較早、機制也更靈活。因此,不少專家和市場人士認為,對於那些還想要繼續保留和壯大理財資管業務的中小銀行來說,必須把握好金融科技、投研為王等關鍵要素。

長沙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向實表示,中小銀行資管框架面臨重構,市場競爭格局進一步加劇。首先,產品淨值波動管理是擺在銀行面前一大挑戰。其次,投研地位凸顯,成為銀行核心競爭要素;但投研體系建設投入成本高,不確定因素較多,發展艱難。

在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陳微看來,對資管行業來說,風險是擺在第一位的。過去五到十年,銀行理財規模快速成長,但風險也在積聚。由於業務發展太快,整個行業在風險控制方面都有很多課要補,如尚未形成銀行資管獨有的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系,風險控制技術的自動化智慧化水準還處在較低的層次等。在投資方面,金融科技的作用更多體現在把握大趨勢上,如構建更穩健的指數組合、經濟週期的判斷及大類資產配置等方面。

趙亞蕊表示,未來理財子公司可能會提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對於不同產品類型的風控模式,一是要加強借鑒以往同業模型,二是要提高開發自建模型的能力。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通過自動化的系統來控制風險,將風險管理貫穿到每一個資管環節。另外,需要實現風險資料資訊的整合,把握同業之間的風險關聯性。積極構建資料平臺,將系統內部的資料資訊進行整合共用,綜合分析理財子公司與母行、同業其他子公司風控體系的關聯性,將各機構存儲的有效資訊進行融合分析,確保風控系統資料管理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