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相關監管部門正研究梳理各方回饋意見,進一步修訂完善資管新規。受資管新規即將落地影響,關於傳統保本理財可能將逐步退出市場的猜測也越來越多。
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發現,目前市場上固定收益類保本理財仍是穩健投資者的首選,但銀行理財業務已經悄然發生調整,結構化存款產品可能將接過保本大旗。
保本理財產品仍在熱銷
2017年11月資管新規徵集意見稿明確打破剛性兌付。新規一旦落地,未來資管產品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將不得再承諾保本保收益。中信銀行一位理財經理向中國財富網表示,作為產品銷售端,還沒有明確感受到新規“打破剛兌”的影響,保本產品還在正常銷售,春節後的理財收益率下降了一些。從她向記者展示的宣傳單上看,目前在售的有十幾款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其中,保本理財占到三分之一。
記者發現,中信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為“樂盈保本”系列,分為固定期限和非固定期限兩種。固定期限保本理財收益率基本在4%左右,收益率最高的是 “樂盈保本週期364天”,預期收益率為4.04%;非固定期限存取比較靈活,因此收益率比固定期限低,一般在2%到2.5%之間。
中信銀行客戶經理向記者表示,一般3個月左右期限的理財產品銷售的最火爆,目前一款91天的保本理財銷售額度已經超過三分之二,可能明天就沒額度了。
不僅在股份制銀行,國有大行的保本理財銷售也依然緊俏。交通銀行一位元客戶經理向記者表示,基本每天都有各類期限的新發行保本理財產品,目前收益率在4.2%到4.5%之間。交通銀行目前銷售的保本固定收益理財產品都是“穩添利”系列,期限從35天都194天不等。我行發行一年左右的長期保本理財比較少,因為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不可贖回,期限太長客戶的流動性風險也隨之增大。
多家銀行客戶經理向中國財富網表示,目前均有保本理財產品銷售,客戶可通過手機APP、網銀、櫃面等多種管道購買。不過多位元客戶經理表示,如果資管新規正式出臺,保本理財產品可能會受到衝擊。
據金牛理財統計,3月14日,保本理財平均收益為4.28%。根據中國理財網披露資料,3月15日在售的理財產品共計1984只,其中保本理財(包括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保本產品)近550只,保本理財占全部理財產品近三成。
結構化存款規模暴漲
在熱銷保本理財的同時,各家銀行紛紛力推結構性存款產品,以應對資管新規可能帶來的保本理財受限及負債端壓力。據統計,18家全國性銀行均已發行了結構化存款產品。不過,個別銀行的結構化存款產品目前只針對公司客戶。
結構化存款產品通俗理解是“定期存款+期權”的一種理財產品。它是將存款等固定收益類產品與金融衍生品(如期權、股票漲跌幅)等標的掛鉤形成的理財產品。其表現特徵是該類產品的收益一部分固定,而另一部分收益與其掛鉤資產業績表現相聯繫。這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在一般在2%至10%之間浮動。
以招商銀行“掛鉤黃金兩層區間十二個月結構性存款”為例,該理財產品與倫敦洲際交易所下午發佈的黃金定盤價掛鉤,當定盤價在規定區間內波動時,理財產品獲得最高收益;反之,突破波動期間,獲得相當於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最低收益。
除與黃金期貨掛鉤的產品外,記者在各家銀行看到固定收益與匯率、滬深指數、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等各類標的掛鉤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某銀行客戶經理向中國財富網表示,結構性存款產品正逐漸被一些客戶接受,去年剛剛推出時詢問購買的客戶比較少。上周發行的一款保底收益4%的結構性存款產品一天之內就搶購一空。
零售端結構性存款銷售火爆,直接體現為結構性存款規模的暴漲。Wind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2月末,全國商業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達到3.42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高達64.52%。2017年11月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下發後,全國商業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累計增長率為28.23%。
聯訊證券分析師李奇霖認為,在結構性存款產品的運作中,銀行作為資訊仲介、期權批發商,可以為客戶初步篩選投資標的,通過聚集大量的客戶群,加大談判籌碼,代表客戶爭取更優惠的價格,降低成本。
對於客戶來說,以前銀行理財是一個“黑箱”,客戶難以認識到資金的投向,銀行銷售過程中根據資金池以往業績給客戶一個“預期收益”。但結構性存款產品需要客戶自己確定投向和風險、掛鉤什麼類型的產品,客戶根據自己對未來行情的判斷進行選擇,選擇變得更加透明。
不過,華創債券團隊表示,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後,關於結構性存款產品的監管細則可能會出臺,減小規模快速增長後可能發生的風險。儘管目前國內尚無專門針對結構性存款的相關監管檔和細則,但是參考香港、新加坡等國際發達金融市場經驗來看,結構性存款業務的監管顯著嚴格于普通存款業務。“我們預測在目前嚴監管背景下,結構性存款的業務管理規則也將很快落地,交易方面或將延續此前《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而銷售端則接近于現有理財業務,而非存款業務。”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