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央行報告對資管業務監管制度提六建議

中国证券网
2017-08-12 10:50

已收藏

央行11日晚間發佈《2017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專欄文章的形式指出,當前應從統一同類產品的監管差異入手,建立有效的資產管理業務監管制度,並提出分類統一標準規制、加強流動性風險管控、消除多層嵌套等六方面具體建議。

該專欄文章指出,近年來,在政策推動和市場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國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不斷攀升,銀行、信託、證券、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均參與其中,跨行業合作日益密切。截至 2016 年末,銀行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為 23.1 萬億元;信託公司受託管理的資金信託餘額為 17.5 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計畫、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產管理計畫、保險資產管理計畫的規模分別為 9.2萬億元、10.2 萬億元、17.6 萬億元、16.9 萬億元、1.7 萬億元。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後,估計各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超過 60 萬億元。

文章指出,資產管理業務有效連通了投資與融資,對促進直接融資市場發展、拓寬居民投資管道、擴展金融機構服務領域、支援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資金池操作、產品嵌套、剛性兌付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市場秩序有待規範,需重點關注以下問題。

一是資金池操作存在流動性風險隱患。資產管理機構通過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等方式,將募集的低價、短期資金投放到長期的債權或股權項目,以尋求收益最大化。一旦難以募集到後續資金,可能會發生流動性緊張,並通過產品鏈條向對接的其他資產管理機構傳導。

二是產品多層嵌套導致風險傳遞。由於擁有大量資金來源但投資範圍基本局限於債權,一些銀行理財以信託、證券、基金、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為通道,將資金投向股權等產品。嵌套產品結構複雜,底數不清,加劇風險傳遞和市場波動,發生損失時也容易出現責任推諉。

三是影子銀行面臨監管不足。銀行表外理財,銀信合作、銀證合作、銀基合作中投向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以下簡稱“非標”)的產品,保險機構“名股實債”類投資等,具有影子銀行特徵。這類業務透明度低,容易規避監管要求,實質具有類信貸投資屬性,部分投向限制性領域。

四是剛性兌付使風險仍停留在金融體系。部分資產管理產品以自有資金或資金池資金確保預期收益,無法與自身的資產負債業務充分隔離。剛性兌付背離資產管理業務的本質特徵,不但使風險在金融體系累積,也抬高了無風險收益率水準,加劇了道德風險。

五是部分非金融機構無序開展資產管理業務。例如,將線下私募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通過線上分拆向非特定公眾銷售;向不具有風險識別能力的投資者推介產品;開展虛假誤導宣傳,未充分揭示投資風險;未採取資金託管等方式保障投資者資金安全,甚至演變為非法集資。

該文章指出,當前應從統一同類產品的監管差異入手,建立有效的資產管理業務監管制度,並提出六方面具體建議。

一是分類統一標準規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間。建立資產管理業務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完善政策工具,從宏觀、逆週期、跨市場的角度加強監測、評估和調節。強化功能監管和穿透式監管,同類產品適用同一標準,消除套利空間,有效遏制產品嵌套導致的風險傳遞。

二是引導資產管理業務回歸本源,有序打破剛性兌付。資產管理業務投資產生的收益和風險均應由投資者享有和承擔,委託人只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資產管理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避免誤導投資者,要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投資者教育,強化“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加強資產管理業務與自營業務之間的風險隔離,嚴格受託人責任。逐步減少預期收益型產品的發行,向淨值型產品轉型。

三是加強流動性風險管控,控制杠杆水準。強化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要求,使產品期限與所投資產存續期相匹配。鼓勵金融機構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專門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建立健全獨立託管制度,充分隔離不同資產管理產品之間以及資產管理機構自有資金和受託管理資金之間的風險。統一同類產品的杠杆率,合理控制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杠杆水準,抑制資產泡沫。

四是消除多層嵌套,抑制通道業務。對各類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實行平等准入、給予公平待遇。限制層層委託下的嵌套行為,強化受託機構的主動管理職責,防止其為委託機構提供規避投資範圍、杠杆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對基於主動管理、以資產配置和組合管理為目的的運作形式,給出合理空間。

五是加強“非標”業務管理,防範影子銀行風險。繼續將銀行表外理財產品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規範銀行信貸資產及其收益權轉讓業務。控制並逐步縮減“非標”投資規模,加強投前盡職調查、風險審查和投後風險管理。

六是建立綜合統計制度,為穿透式監管提供基礎。加快建設覆蓋全面、標準統一、資訊共用的綜合統計體系,逐支產品統計基本資訊、募集資訊、資產負債資訊、終止資訊,實現對底層投資資產和最終投資者的穿透識別,及時、準確掌握行業全貌,完整反映風險狀況。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