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上市險企保費成色足 明年“保費拐點論”引爭議

中国证券网
2016-08-11 10:14

已收藏

除每月定期公告的原保費收入外,僅限於行業內部交流的“個險新單保費收入”,正逐漸成為投資者用以衡量壽險公司業務含金量的重要尺規。從上海證券報掌握的最新資料來看,具有標杆意義的上市險企前7月的這一資料,仍然保持高速增長。

這意味著保單銷售環境在持續好轉。不過,對於高景氣度能否延續至明年,業內爭議聲漸起。有觀點認為,考慮到今年險企投資收益率下滑的現實,或致明年迎來保費增速回落的拐點。持不同意見者則認為,健康險、養老險、意外險等保障型產品提速較快,這類非利率及非收益敏感性險種或能挑起未來保險業高增長的大樑,未必會出現明顯的拐點。

上市險企保費成色比非上市險企更足

隨著資本市場、利率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開始通過保費收入的強勁增長來帶動投資資產規模的提升,以彌補收益率不夠理想的問題。這種“以量補價”的方式,已成為今年壽險業的常態。

從佔據國內保險業半壁江山的上市險企核心保費資料中,便可管窺一二。從上證報獲悉的最新行業內部資料來看,在衡量壽險公司利潤水準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個險新單保費同比增速”上,今年1至7月,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的累計資料分別約為250%、40%、40%、20%,仍然保持高速增長。

相對於以投資型險種為主的一些非上市壽險公司,上市險企的保費成色明顯更足。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助推“個險新單保費同比增速”持續高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2015年保險行業的投資收益率為2008年以來最高水準,而往往一些壽險產品的收益結算存在滯後性,使得保險產品相較于其他理財產品仍存在一定的吸引力,致使部分其他領域的理財資金持續分流至保險產品;二是,保險代理人准入限制放寬後,代理人規模持續高增長,直接帶動個險新單規模高增長;三是,上市險企一方面推進價值轉型,使得產品價值率保持穩定,另一方面推進客戶經營轉型,進行精准行銷與個性化服務。

“在投資環境無顯著改善的環境下,市場對上市險企半年報利潤下滑已有相對充分的預期和反應。而個險新單保費資料的高速增長,又意味著保單銷售環境持續好轉,保險行業高景氣度仍在,且目前上市險企估值處於絕對底部。”不少主流投行近期維持對保險股“強於大市”的評級,認為上市險企在業務拓展方面的增長態勢還會延續至今年下半年。

“保費拐點論”存爭議

今年前7月業績收官之後,市場開始期待明年壽險業能有一個好表現。

有市場人士拋出了“保費拐點論”,認為在今年投資收益下行的背景下,預計明年壽險業保費高增速恐難持續。他們的理由是,從保費和投資的關係看,壽險保費增速的表現通常滯後於投資端一年左右。

這一邏輯不難理解,比如得益於去年保險業取得的7.56%投資收益率,今年保險產品相較于其他理財產品存在明顯的吸引力,而今年投資收益的大幅下滑,則可能會對明年保費收入產生不利的影響。

但持不同意見者則認為,無須對明年保費增速下滑持悲觀態度。一方面,各類金融機構在不同程度上都面臨“資產荒”,“矮子裡拔長子”,保險產品收益率不會明顯落後于其他理財產品;另一方面,隨著稅收優惠制度的次第出臺,以及保險知識的普及,消費者在商業養老險、健康險、意外險方面的主動性投保意識持續提升,這類保障型險種的保費收入會有進一步增長的動力。

關於保障型險種增長提速這一點,其實從今年上半年的細分數據中便可管窺一二。記者從相關管道獲悉的資料顯示,今年1至6月,在人身險業務中,健康險提速最快、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89.37%,高於人身險行業平均增幅52.08個百分點,對人身險行業保費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21.79%。

而一旦商業養老險、健康險等保障型險種能成功“接棒”理財險,挑起未來保險行業高增長的大樑,對於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在這類非利率及非收益敏感性險種的帶動下,保險公司的銷售管道和產品期限結構都會得以優化,這將直接提升其新業務價值率和新業務利潤率。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