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金融

“償二代”來襲 中小險企尋覓上市平臺

中国证券网
2015-09-29 09:52

已收藏

又一家上市公司將保險企業“笑納”至麾下。近期股價走出逆勢行情的華資實業,因計畫控股華夏人壽而搖身變為炙手可熱的“類保險股”。這是今年以來上市公司擬控股險企的第三例,但絕非最後一例。據業內人士透露,實際上為數不少的中小保險公司都有計劃尋找上市平臺,間接“並表上市”。

訴求的趨同性,令各路資本蠢蠢欲動。一方面,主業式微的上市公司轉型動力迫切,如將保險資產置入其中,便成功實現“高富帥”的華麗轉身;另一方面,以風險為導向的“償二代”保險監管體系啟動在即,資本金補充壓力相對不小的中小保險公司,亟須找到較快並可持續的資本補充管道。

潛在標的物

相比之前天茂集團擬控股國華人壽、西水股份擬控股天安財險,華資實業控股華夏人壽的這筆資金(約316.8億元),創下了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收購險企股權的新紀錄。

據保險圈人士透露,這樣的資本故事未完待續。“實際上為數不少的中小保險公司目前都在尋找上市標的,希望通過併入上市公司途徑,間接實現‘並表上市’。與此同時,一些上市公司也有吸收、整合保險資源的計畫。雙方一拍即合。”

其中,有兩類上市公司正引起投資市場的關注,被視為很可能會裝入保險資產的潛在標的。一是中小保險公司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旗下的上市公司,無論是從控制權還是交易價格來考慮,都是理想之選;另一類是主業長期虧損、甚至是“僵屍”企業,由中小保險公司股東出面從中協調並表事宜。

至於有哪些中小保險公司存在被並表的可能?“控股權掌握在民營資本手中的中小保險公司,銷售高資本消耗保險產品(多以理財型險種為主)的中小保險公司,以及中小保險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突然暴增也可能是一個信號。”並購界資深人士一語道破,符合以上一類條件、尤其是同時具備三類條件的中小保險公司,最有可能存在被並表或借殼上市的情況。

這主要是因為,民營資本掌控的中小險企,實際控制方往往有著豐富的資本市場運作經驗,“並表+借殼”是他們運作資產的主要套路;而在明年“償二代”正式實施後,銷售高資本消耗保險產品的保險公司,將面臨更大的資本金補充壓力,如要解決不斷補充資本的遠慮,資本市場仍然是理想之選。

事實上,除資本訴求激增這點之外,政策紅利的出現,也是驅動上市公司控股、並表保險公司的主因。即准入門檻放寬,中資保險公司單一股東持股比例的上限由20%提高至51%,這有利於上市公司掌握保險公司的絕對控股權。

盈利可持續性待考驗

從今年已發生的三個上市公司擬控股中小險企案例來看,由於市值的暴增,而被資本市場解讀為“蛇吞象”。一位投行人士稱,“從原先主業不景氣、微利甚至虧損,到現在置入炙手可熱的保險資產、去年利潤額十幾億,對於公司本身而言,肯定是一大利好。”

加上保險行業大環境的趨暖、保險資金投資管道全面打開,這些搖身變為“類保險股”的上市公司,被投資者賦以了更多的想像空間。這也是緣何上市公司甫一公告參股或控股保險企業,股價便扶搖直上的原因。

但在一些保險圈人士看來,這些表面資產規模龐大的中小保險公司,只是看上去“高富帥”。“這些中小險企去年開始突然扭虧為盈,的確一旦達到絕對控股並表的條件,那麼它們就會為上市公司的盈利添磚加瓦,從而對上市公司自身股價有明顯的刺激作用。但要注意的是,這些主要依賴利差模式上位,但在承保業務上不具備優勢的中小險企,之所以財務報表瞬間由綠翻紅,主要是由於2014年股債市的反轉以及非標資產收益的一路狂飆,今後能否保持長久的持續性盈利,仍有待於時間檢驗。”

首先,隨著資本市場的變化,這些中小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盈利情況容易大起大落;其次,這些中小險企嚴重依賴“利差”這一盈利模式,上市公司將難以避免未來要“輸血”的局面。

為此,業內人士的建議是:上市公司控股、並表中小保險公司後,不能一味地坐等後者來“進貢”利潤,更不能簡單地將保險公司淪為其資金平臺,而是應該利用自身在管道、人脈、投資方面的優勢,來拓寬保險公司在保費收入和投資專案上的來源。

此外,眼下國內中小險企普遍存在風險控制薄弱、公司治理能力欠缺等問題,上市公司應借力助其改善這些問題,從而令後者真正步入健康、穩定、長久的盈利軌道,進而為上市公司持續提升利潤貢獻占比。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