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創業者董良:從梳子中捕捉華夏5000年的文化氣息

新華社,石家莊
2020-05-08 17:05

已收藏

新華社石家莊5月8日電(記者馮維健、王民)"漢唐時期的梳子以大漆為主,到了宋代則以竹木為主,梳柄也從馬蹄形逐漸發展為弧形。"說起梳子的歷史,董良如數家珍。

在河北省青縣的大運河紅木小鎮,記者見到了正在製作梳子的董良--一個對梳子癡迷的大男人。

今年39歲的董良從小喜歡美術,大學選擇了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後他進入北京一家廣告公司,很快從一名青澀的大學生晉升為主管。

"雖然工作穩定,薪水也不低,但自己並不快樂。"回憶起"北漂"的日子,董良說,其實在他的心裡一直有個聲音,呼喚他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董良的舅舅在青縣經營著一家木器廠。兒時記憶裡,舅舅、外公經常收來一些老紅木傢俱修修補補。董良就蹲在一旁,靜靜地看他們雕刻、打磨。接觸多了,也漸漸著了迷。

被家鄉的紅木工藝所吸引,董良辭掉工作回鄉創業,一頭鑽進舅舅的木器廠,埋頭研究木器製作和紅木文化。

慢慢地,董良有了靈感,堅定一個信念:不能再按老輩人的傳統套路走。在他看來,各種珍稀的紅木除了做古典傢俱,做精品木梳和梳妝盒應該更有市場。"梳子不僅實用,還代表一份情誼。當年我和妻子談戀愛時,就曾送她一把梳子。"

確定方向後,董良每天跑紅木市場,只為挑選真正適合製作梳子的木料。"常見的木料有大紅酸枝、小葉紫檀和黃花梨。"董良說,一把木梳從選材到製成至少需要十幾道工序。

為了讓梳子既美觀實用,又能起到保健作用,董良查閱了大量資料,還專門跑到北京請教中醫。

2018年,董良在北京註冊了一家文創公司。那一年,他還被河北美術學院聘為特聘教授,為文創專業的學生們講授《中國傳統美術在當代文創產品中的應用》課程。開班第一課,他告訴學生:"吸收每個朝代最經典的玉器、青銅器、瓷器、錢幣造型和元素,設計成各式各樣的梳子,讓沉睡在博物館中的物件活起來,走入尋常百姓家,這就是文創。"

秉持著這一理念,董良和他的團隊去年參加北京國際設計周,以一把"母恩"木梳一舉奪冠,還受邀為故宮博物院設計梳子。董良設計開發的母恩、太極、大漆、大運河等題材的多款精美木梳被消費者接受,2019年還作為外事禮品走出國門。

"如果說之前只是單純想創業的話,現在我希望真正把梳子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讓人們從梳子中捕捉到華夏5000年的文化氣息。"董良說,對未來,他有了新的規劃,打算利用互聯網開拓更廣闊的線上市場,還要在家鄉籌建一座梳篦博物館,讓人們瞭解傳承已久的紅木文化和梳篦藝術。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