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 消費品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的"保護經"

兰州
2019-08-23 10:41

已收藏


新華社蘭州8月23日電(記者張玉潔)今年暑期,已有1650多年歷史的莫高窟再次推出保護新舉措:以小時為單位,均勻地分批進入洞窟。

此次發佈的旅遊新政顯示,購買應急參觀門票的遊客也必須在指定時間段進入洞窟。從8點到15點,每日最多1.2萬名應急參觀遊客將均勻地分成7個批次參觀。

莫高窟位於中國西北甘肅省,現存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是絲綢之路多元文化的結晶。它也是中國最火爆的旅遊勝地之一。

近年來,莫高窟的遊客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莫高窟年接待遊客逼近200萬人,比2014年上漲近120萬人。尤其暑期更是旅遊旺季,僅應急參觀遊客就約占全年遊客總數的1/3。

然而,旅客"爆棚"的莫高窟承載力卻很有限。至今保留有洞窟735個,但窟內面積在13平方米以上、病害較輕且適宜開放的只有110多個。

因此,限制遊客數量、優化旅遊方式,是莫高窟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莫高窟在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中率先實施了"總量控制、預約參觀"的新模式。

"過多遊客進入洞窟,導致窟內溫濕度、二氧化碳等發生變化。濕度過高會使得壁畫中的鹽分反復溶解、結晶,產生`壁畫癌症`酥堿等病害。"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說。

除了優化旅遊方式説明莫高窟"減壓"外,文物保護工作者也通過文物修復、科學監測等多種方式,説明這座千年洞窟抵禦歲月侵蝕。

86歲的李雲鶴至今堅守在文物修復一線,讓碎如雪花的壁畫恢復完好是他的工作。"我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修壁畫,現在已經親手修復了4000多平方米壁畫、500多身彩塑。做文物修復工作,因循守舊不行。直到今天,我還在不斷做試驗改進修復方法。"

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郭青林介紹,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莫高窟就開始嘗試監測環境,1989年設立氣象站,2011年監測系統上線。如今,氣象環境、崖體狀況、洪水地震、窟內環境等都在監測範圍內。一旦洞窟內溫濕度、二氧化碳等指標超標,洞窟將暫停開放。

"現在都是自動化設備,每15分鐘就能記錄一組資料。我們將這些資料與病害進行關聯研究,探索適宜的防範措施。"郭青林說。

面對極端天氣,莫高窟也採取措施積極預防。2013年,國家文物局投資2000萬元、按照300年一遇防洪標準在莫高窟實施了防洪工程。

今年7月,莫高窟遭遇了30年來最大的一次降水,降水量超過以往年平均降水量。發洪水的河道離洞窟不足百米,但在防洪工程的保障下,洪水並沒有漫進洞窟。監測系統顯示,降雨並未對文物安全造成影響。

隨著數位化技術的應用,不僅有望讓莫高窟"容顏永駐",更能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一睹芳容"。

如今,只要在互聯網上點擊進入"數字敦煌"資源庫(中英文),人們就能免費欣賞10個朝代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全景漫遊更讓人身臨其境。資料庫涉及壁畫面積達到4430平方米,點擊量超過500萬次。

這些數字資源來自30餘年的積累。上世紀80年代,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西北大學、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拉開了敦煌石窟數位化的帷幕。

專業人員自製軌道、燈箱,分層、逐行拍攝壁畫,然後利用電腦技術,將數量龐大的照片逐一比對、拼接和修正。僅實現一個300平方米壁畫的洞窟數位化,就需要拍攝4萬余張照片。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研究所副所長俞天秀介紹,現已完成180餘個洞窟壁畫的數位化採集和120餘個洞窟的全景漫遊。

"我們想了各種辦法讓莫高窟`活起來`。`數字敦煌`就是為了讓全世界都能看到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說。

如今,在莫高窟探索出的壁畫及土遺址保護、文物數位化等技術,正從敦煌輻射開來,為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多個遺產地提供支援。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