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專題]"全人類"的巴黎聖母院:為什麼民眾被要求這麼做?

深圳
2019-04-19 15:56

已收藏


當全球媒體報導被稱為歐洲文化象徵的巴黎聖母院被大火熊熊燃燒之時,中國和世界人民都被呼籲保持理性並且“應該”和法國人民保持一致的心情:遺憾、惋惜、心痛這座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哥特式建築的“全人類”的文化遺產遭受的嚴重傷害。
 
從1860年起至今,人類向前走了159年, 發明了一個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的修飾詞“全人類”。而且相當一部分人主動或被動地對該詞彙的使用場合了然於心,拿捏準確,技巧嫺熟。例如,在文化遺產前面摘掉“國家民族 ”而冠以“全人類”來修飾 。按照這種邏輯,若這個詞誕生在1860年之前,慘遭八國聯軍“毒手”、被付之一炬的中國圓明園會不會是另外一種結局:留給後世中國人的不是一堆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上充滿控訴、警醒、恥辱意味的殘垣斷壁,而是一處完好無損、代表中國古代文化和建築藝術成就的著名景點,它不僅讓外國遊客領略中國獨特的園林藝術也可撫慰中國遊客的心靈:雖然中國有諸多 “長相類似”的特色小鎮,但遠方的北京還有舉世無雙的皇家宮苑-圓明園。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乃至歐洲的驕傲和文化象徵、圓明園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兩者遭受了性質完全不一樣的火災劫難,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運之路。圓明園已然作了“火下之鬼”,巴黎聖母院有幸“死裡逃生但元氣大傷”。1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登高一呼”承諾重建之,法國“群雄”紛紛慷慨解囊響應,截至17日中午,法國各界為重建和修復巴黎聖母院承諾的捐獻金額已超過8.25億歐元,挽救這座每年接待120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的文明瑰寶。 遊客們期盼它在不得不“閉門謝客做修繕 ”之後能再次早日完整開放,希望雨果《巴黎聖母院》中外表醜陋、內心善良的敲鐘怪人凱西莫多有鐘可敲。
 
關於巴黎聖母院遭遇火災一事,不少中國民眾在“社交網路”的心情和法國人民非常統一,在“全人類”的遮掩下很難辨別傷痛是發自肺腑的,還是迫於“暫時的政治和道德正確”。時過境遷,在當今的語境之下,在官方看來,中國一部分民眾對巴黎聖母院遭受火災幸災樂禍的真情流露似乎顯得不合時宜、應被摒棄,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大潮流、大趨勢。這是人類道德思想的進步還是“政治”的權宜之計?畢竟在“不斷向前發展的政治”看來,民眾的道德情感被要求、被訓練成能隨時開啟自主切換“正確模式”,服務國家利益。(作者Vivian Sheng)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