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聽專家說:“一帶一路”三年經貿變局

中国证券网
2017-04-18 09:42

已收藏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下月在京舉行,“一帶一路”倡議三年多來在全球經貿方面帶來的變化引起了世人關注。

在日前于山東濰坊舉行的“一帶一路”政策宣講暨跨國公司對接會上,商務專家張國慶、孫永福、王俊文等表示,“一帶一路”正從沿線國家間區域經貿合作和中國國內開放轉移兩個維度,促進全球經濟體系變革,重塑、再造全球化格局。

區域經貿新格局初現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已有30多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政府間合作協定,初步形成了覆蓋亞、非、拉、歐四大洲的國際產能合作格局,形成了新的區域經濟貿易格局。

據商務部統計,去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3個國家直接投資145.3億美元,中國企業與相關61個國家新簽合同額達1260.3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超過半數;完成營業額759.7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7.7%。中老鐵路已開工建設,土耳其東西高鐵、匈塞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也在順利推進。

雙邊貿易也是捷報頻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額達6.3萬億人民幣,增長0.6%,占同期我國外貿總額的25.9%。中國企業在2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建設合作區56個,累計投資185.5億美元,入區企業1082家,總產值506.9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10.7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17.7萬個,對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產業升級和雙邊經貿關係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專家告訴記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覆蓋了全球最主要的能源供給,資源互補性強。從合作空間看,沿線國家分處不同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互補性強,特別是在工業、農業、能源、金融、交通運輸、資訊技術等多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未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貿易往來有望將從國際貿易轉變為區域內貿易。”多位元專家在會上表示,在區域內貿易中,成員國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專業化生產,再通過貿易獲得比較利益,實現區域內資源的高效配置。

西部變身對外開放前沿

我國對外開放是從沿海、沿江、沿邊起步的,因此,東部沿海地區的開放程度明顯高於西部和中部。

其中,西部地區佔據我國國土面積的80%,與13個國家接壤,陸路邊境線長1.85萬公里。但是,西部地區進出口額只占全國總量的約6%,吸引外資額和對外投資額占比不足10%。

“一帶一路”調整並改變了我國的對外經貿格局,使西部也成為開放的重鎮。

專家說, “一帶一路”從我國中西部打通了一條通道,通往亞洲大陸,激發了中西部地區與沿線鄰國交流合作的潛力。“一帶一路”規劃中所涉及的14個省份有9個位於中西部,使中西部由“內陸腹地”變為“開放前沿”。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張國慶告訴記者,從我國外經貿的格局看,對外貿易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85%以上的進出口貿易量就發生在這裡。同時,對外通道則過於單一地依賴於海路。比如我國50%以上的進出口物資、80%以上的進口原料需要通過南海;進口原油大多來自於中東和非洲地區,其中4/5的運輸量需要走印度洋麻六甲海峽。

“要避免對海路通道的過度依賴,就必須實現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要實現平衡發展,就必須實現陸路通道的便利快捷。”張國慶說。

專家支招與沿線國家合作

在“一帶一路”機遇中,如何有針對性參與?商務專家結合其經歷,為企業支招。

在張國慶看來,作為“一帶”核心區的中亞國家,在產業結構上不完備,整體的經濟發展水準也相對落後,資源、經濟合作的天然需求和潛力巨大。環中亞地區則是“一帶”的擴展區,涵蓋該地區的人口約19億,GDP規模7.5萬億美元。這一地區的特點是石油天然氣非常豐富。所以,我國與這些地區開展經貿合作極具潛力。

“我國與東盟在經濟發展中競爭與互補兼而有之。互補性則主要表現在農業方面,由於緯度的明顯不同,多數的農產品不存在直接競爭。在科技方面,中國總體水準較高,可彌補東盟國家科技發展的不足。在製造業上,產品結構非常不同,互補性仍然很強。”張國慶說。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商務部歐洲司前司長孫永福認為,中國企業出海,如果是瞄著技術的提升,應去歐洲。通過“一帶一路”走向歐洲,一方面是把中國的產品輸入歐洲,另一方面可以把歐洲的技術引進中國,以便於我們形成更強的內生優勢。

作為“一帶一路”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我國與俄羅斯的合作已經具有非常好的形勢:政府部門與俄羅斯建立了合作機制,保障了政策上的溝通。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原公使銜經商處參贊王俊文說,中俄兩國貿易正在出現積極變化。一是,在中國對俄出口商品中,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已經達到60%以上。二是,中俄間的農產品貿易合作空間打開,目前俄羅斯正通過各種管道尋求與中國在農產品上的合作。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