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玉米收儲新政補貼方案等不起

长春
2016-04-20 18:24

已收藏


農曆穀雨節氣過後,各地播種序幕也隨之拉開。對於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農民來說,今年必須面對玉米收儲"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然而,新機制具體如何運作,補貼定在多少合適,怎麼個補法等政策措施至今沒有明確,這導致一些農民仍存觀望情緒,不知道今年究竟該種什麼。

誰來告訴農民應該種什麼?首要的當然是市場。今年我國推進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農業領域的重大舉措,也是深化農業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按照當前的改革方向,就是要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通過市場定價、發揮價格調節作用,調動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玉米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搞活流通市場。

然而,市場不是萬能的,發揮好國家宏觀調控作用也非常重要。在玉米收儲制度市場化改革過程中,中央一再強調要保障農民合理收益。農民是種糧的主體,任何改革不能挫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能讓農民因為種糧吃大虧,而是要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改革中有獲得感。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在推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方案同時,儘快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給種糧農民吃上定心丸。

當前,雖然有關部門已經確定玉米主產區收儲制度改革大方向和大原則,市場信號的引導作用和政策扶持的預期效應也已經在一些地方顯現,但是農民非常關心的具體補貼多少、怎麼個補法等問題不能等,也等不起。

春耕節骨眼,對農業而言,農民還種不種玉米是種植結構調整的大問題。尤其是天時不等人,目前各地已經進入播種的黃金時期,相關部門應及時公佈國家補貼等焦點資訊。吉林年產玉米580億斤,占糧食產量的80%,如果一斤玉米收購價格下降一分錢,吉林農民就會減收5.8億元,這不是個小事情,直接關係到農民種玉米的積極性。遲遲不公佈細則,有可能會讓初衷很好的改革,落地效果打折扣。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不能突破的底線。在積極穩妥推進糧食"價補分離"改革的同時,有關部門也應讓政策設計更周全些,最大限度公開政府決策資訊,及時回應和化解各方關切,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利益。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