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由"大"變"強",迸發活力--"十二五"以來我國電影產業發展迅速

北京
2015-10-29 17:22

已收藏


創作持續活躍、競爭力顯著提升、產業規模逐漸擴大、票房紀錄不斷刷新……"十二五"以來,電影產業迸發出蓬勃活力,標誌著中國電影正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標誌著中國電影正經歷著由"大"到"強"的轉型升級。

市場活躍,推動跨越式發展

一組數字,對比強烈-- 2011年"十二五"初期,全國電影票房131億元,觀影人次為3.55億;2015年,這兩項指標將分別達到400億元和12億。

特別是今年以來,電影市場各項指標不斷刷新,電影增速突破51%,國產電影市場份額超過61%……這一創造了世界電影史奇跡的"中國速度",是電影產業化改革結出的豐碩成果。

"十二五"時期,我國電影產量迅速增加,品質穩步提高,市場擴充速度加快,還帶動和拉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電影,成為文化領域拉動內需、促進就業、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之一。

"我國已經成為電影大國,正在向電影強國邁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毛羽表示,要實現這一跨越式發展,比400億元票房更令人高興的,是觀眾人次的增加,以及觀眾對國產影片滿意度的提高。

日前,由中國電影資料館和藝恩諮詢聯合發佈的全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從今年春節檔、春季檔、暑期檔到國慶檔,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滿意度持續走高,對國產電影的信心明顯提升。中國電影,實現了滿意度與票房的雙贏。

正是因為對電影有信心,社會資本加大了對電影院的投資力度,電影院建設呈現出火熱的局面--連續保持5000塊以上的銀幕年增長量,全國影院全部實現數位化,已有13個省區市實現了縣級電影院全覆蓋……

創作繁榮,形成多樣化局面

"十二五"期間,國產影片的創作品質不斷提高、不斷進步。電影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中國夢為主題,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一方面,近年來,我國相繼推出了一批弘揚民族精神、反映時代風貌的現實題材優秀作品,如《建黨偉業》《一九四二》《楊善洲》《辛亥革命》《百團大戰》《戰火中的芭蕾》等;另一方面,湧現出一批貼近中國現實生活、抒發大眾情感的優秀作品--《中國合夥人》《親愛的》《黃金時代》《歸來》《狼圖騰》《白日焰火》《戰狼》等,均在市場上取得良好口碑。

今年以來,在不同類型、不同題材上創新表現形式,提升審美價值,貼近觀眾需求,成為中國電影的新亮點。《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捉妖記》《滾蛋吧腫瘤君》《港囧》《解救吾先生》等影片,或植根傳統文化、或關照現實生活、或拓展表現樣式,在與好萊塢進口大片的競爭中,展現了文化自信,反映出中國電影在藝術和工業方面的最新成就。

專家指出,中國電影堅持以中華文化為根脈,以現實生活為土壤,以東方審美為基準,以民族傳統為特色,形成了不同於西方電影的美學流派和文化經驗。隨著中國電影競爭力的提高,國產影片在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得以鞏固。

"國產電影開始進入故事類型化、題材多樣化的發展態勢,在保持喜劇、動作、青春等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國產電影在動畫、軍事、探險、警匪等題材類型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說。

產業融合,創造歷史性機遇

當下,"互聯網+"正在向電影產業全面深度滲透。互聯網給從市場化、產業化改革中走出來的中國電影帶來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互聯網+電影`真正通過市場和觀眾的力量完成了融合,給中國的文化產業作出了產業融合的標杆,為文化產業改革提供了良好範例。"尹鴻認為,在"互聯網+"理念的促發下,電影與各種新型業態加速融合,各大互聯網企業紛紛涉足電影行業,成立投資主體,為電影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智慧財產權孵化、投資製作、宣傳行銷、票務銷售……電影產業鏈的各環節都活躍著互聯網的影子。由於電商的進入,極大拓展了觀眾群,在為觀眾提供購票方便的同時,也利用大資料、大流量的分析替不同影片找到更多的目標觀眾。

在互聯網助力下,中國電影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表示,中國電影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期,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當代中國電影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發揮潛能、創造奇跡的廣闊空間。

回眸"十二五",中國電影進行了積極探索、加快了改革步伐,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電影產業蘊含的勃勃生機不斷迸發;展望"十三五",中國電影站上了年產量600餘部、年票房400億元、年觀影12億人次的風口,正在向世界電影強國闊步邁進。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