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兩難"交織 如何走好經濟發展"平衡木"?--探問中國經濟之二

北京
2015-10-16 16:58

已收藏


一邊是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湧現,"調結構"進入"不進則退"的關鍵時刻;另一邊則是經濟運行中矛盾和風險顯現,"穩增長"壓力不容小覷。

進入新常態之後,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多重"兩難",交織出現、錯綜複雜,成為宏觀調控和改革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面對發展中的問題,中國經濟如何走好穩增長和促改革的"平衡木"?

經濟運行"兩難"交織

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出現近四個月來首次回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結束跌幅持續加深勢頭,出口降幅逐月收窄……陸續出爐的經濟指標資料顯示,我國經濟運行正在呈現緩中趨穩的積極變化。

"我國經濟能夠逆水行舟、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分析說,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總體還不高,人均水準還比較低,地區差異較大,"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經濟運行中的"兩難"問題增多。

首當其衝的,是處理"穩增長"和"調結構"關係之難。從長遠看,調結構能創造更新、更大、更高的需求,但從當前看意味著新舊經濟動力轉換,短時期會加大經濟下行壓力。 以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二、三產業比重調整為例,從經濟長遠發展看,我國需要逐步提高第三產業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比例。

然而,"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來說,當前我國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只相當於第二產業60%左右。"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鋒引述資料分析說,此時過快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就有從經濟快速發展向中等收入陷阱墜落的風險。

其次,是處理"保持適度流動性"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關係之難。一方面,金融和實體經濟相輔相成,經濟發展需要資金支援。當前,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比較突出,需要保持適度流動性。

另外,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多年積累的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地方政府等領域的債務風險有所上升,如果過度放鬆銀根可能導致全社會杠杆率進一步提高,增加金融風險。

不容忽視的,還有處理"增加勞動者工資性收入"與"增強市場主體活力"關係之難。當前,勞動力供求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國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使我國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向東南亞國家轉移。

考驗經濟決策"平衡術"

"這些交織在一起的`兩難`問題,考驗著宏觀調控的智慧與藝術。"王保安說。

從宏觀背景看,中國經濟的確到了不得不轉型、不得不調結構的階段,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的背景下,轉變增長方式勢在必行。

然而,調結構必然帶來陣痛。從中國經濟現實來看,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在這個前提下才能談得上結構調整,要依靠穩增長為調結構創造良好宏觀環境,為調結構爭取必要時間和空間。

"這樣的現實,迫切需要宏觀調控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中尋求平衡,找出最佳結合點。"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分析說,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又要邁向中高端水準,這兩者本身不矛盾,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關鍵是我們能否打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太極拳",做到剛柔相濟,收放自如。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以簡政放權、放寬准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以市場力量倒逼企業轉型;圍繞穩增長、強實體、控風險,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加快推進七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建設和六大領域消費工程……政策措施開始產生效果。

難題依然很多。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看來,一是"房地產化"經濟如何退出,讓房地產真正成為釋放居民消費需求的市場,而不是賺錢或投資的工具;二是如何保證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避免國內資金外逃及人民幣國際化受阻。

"要高度重視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高度重視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風險。"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說,當前要大力推進改革開放,保持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綜合平衡,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狠抓工作落實,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破解"兩難"尤需用好改革利器

綜觀當前經濟運行,無論是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兩難",還是流動性與防風險的"兩難",歸根到底都是發展中的問題,要靠發展來解決,最終要依靠改革破解發展難題。

"剛進入新常態時,人們更關心速度問題。幾年下來,發現結構問題已成為最直接、最突出的問題,而過去只是當做深層次問題。"北京大學副校長、經濟學家劉偉說,宏觀調控只能為結構調整贏得時間,真正從根本上解決結構問題,要靠改革開放。

今年以來,從簡政放權到創業創新,從"互聯網+"到"中國製造2025",從價格改革到國企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市場活力、發展動力進一步激發釋放。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當前,我國改革正處於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任務繁重而艱巨,剩下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

"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副部長王軍說,當前一些主要改革領域所遇到的阻力或風險,和宏觀經濟處於"三期疊加"交織在一起,使得改革所面臨的挑戰尤其艱巨。

王軍認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考慮每項改革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統籌安排各項改革的節奏、力度、先後順序及其彼此間的配合。

"對經濟具有擴張性的改革措施先行,對經濟具有緊縮性的改革措施緩行,儘量減少和緩和改革對宏觀經濟的短期不利衝擊。"王軍說。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看來,要通過加快推進改革,構建結構調整的制度基礎。一方面要破除阻礙各類資源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制度壁壘,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完善收入分配結構,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和公共服務供給,增強再次分配調節力度。

與此同時,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財稅金融改革。李偉說,要更好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作用;要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減稅清費降負力度,不斷提高實體經濟的盈利水準。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