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

872家上市公司中報透視:長三角實體經濟轉型方向

中国证券网
2015-09-24 14:13

已收藏


透過這些上市公司中報,再來反觀這些省份的宏觀經濟資料會發現:傳統優勢的喪失,正助推了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或主動或被動改變,工業增速低,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逐漸成為經濟發展動力將是新常態。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過分倚重服務業,使得製造業投資進

入持續萎縮的惡性循環,轉型升級或淪為口號,從長遠來看也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宏觀經濟到底如何?企業表現最能反映出冷暖。

21世紀宏觀研究院對江浙滬皖三省一市共計872家在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2015年中報進行各個維度的分析,試圖通過公司資料還原這個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長三角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尤其關注實體經濟面臨的衝擊,以及地方和企業轉型的路徑。

幾個核心的結論如下:

1、長三角地區第三產業漸成主力且在經濟運行中表現穩健。從利潤率上來看,第三產業所屬各行業上市公司總體表現穩健,尤其是金融業上市公司歸屬母公司利潤及增長率最為可觀。而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的文化出版、旅遊類上市公司利潤情況也能夠直觀反映出長三角第三產業“穩增長”的態勢。

2、長三角地區工業下行壓力凸顯,鋼鐵、煤炭等傳統重工業上市公司利潤滑坡最為嚴重。分析顯示,這些行業有持續下行的趨勢。而一直以來為長三角優勢的傳統製造業,儘管轉型較早,但仍與全國共冷暖,利潤情況不甚樂觀。實體經濟表現欠佳需要地方引起足夠的重視。

3、戰略性新興產業並非那麼美好,分化嚴重,但仍為企業轉型目標。歸屬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中,既有利潤靠前的企業,也有下滑“冠軍”,但這並不妨礙市場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期待,一些傳統上市公司在積極進入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互聯網+等新興領域。

4、房地產業方面,上市房企分化嚴重,總體表現不佳。長三角地區上市房企中,淨利潤為負數的占近40%,歸屬母公司淨利潤負增長的占一半。這表明長三角房企仍在艱難地去庫存過程中。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線城市佈局較多的實力房企中報表現明顯好轉,這表示一線城市房地產正在回暖。

5、分區域看,徽浙滬各具特徵。從2015年的中報來看,以集中于傳統產業的安徽上市公司數量最少,但虧損面最大;浙江上市公司虧損比重較之2014年有所提高,虧損面呈現擴大趨勢;上海金融業地位強勢,但在股災後是否可以保持如此高增速,存疑。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報告所定義的長三角並非傳統的江浙滬兩省一市,而是根據《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權威檔對長江三角洲的重新定義進行的。

透過這些上市公司中報,再來反觀這些省份的宏觀經濟資料會發現:傳統優勢的喪失,正助推了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或主動或被動改變,工業增速低,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逐漸成為經濟發展動力將是新常態。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過分倚重服務業,使得製造業投資進入持續萎縮的惡性循環,轉型升級或淪為口號,從長遠來看也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製造業下行壓力:10%製造業上市公司中報虧損

根據各地統計局的資料,上半年長三角地區第二產業增速均低於GDP增速(見圖表),從上市公司中報表現來看,三省一市上市公司中報利潤負增長比例均超過30%,其中,安徽為最高為49%,江、浙、滬分別為40%、38%和33%。

製造業在長三角上市公司中占比較大,分析得出,三省一市製造業上市公司共600家。這其中淨利潤為負數的有63家,江蘇省18家,安徽省9家,浙江省22家,上海市14家。作為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淨利潤為負代表企業處於虧損狀態,也就是說,長三角有10%的製造業上市公司2015年中報顯示虧損。

再進一步從增速上看,這600家製造業公司中,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增長率為負數的公司多達226家,長三角中40%的製造業上市公司2015年中報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為負增長。其中江蘇省73家,安徽省31家,浙江省80家,上海市42家。

以上海市為例,上海218家上市公司中製造業達到了104家,涉及紡織業、汽車業、醫藥製造類等多種類別。這其中,有90家公司中報實現盈利,14家虧損,不過從增速來看42家上市公司利潤負增長,占比達到40%。

進一步細分來看,24類製造業類別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造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是虧損或利潤負增長“重災區”。

江蘇、浙江、上海、安徽各自歸屬母公司利潤下滑排名前十的40家企業中,有30家屬于製造業,並大多集中於上述類別。如安徽的中糧生化,中報顯示虧損3億多,歸屬母公司利潤同比下滑1451%,屬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

相比于江浙滬傳統長三角先發地區,安徽目前處於轉型升級的起步期,也是陣痛期,擁有大體量的製造業,特別是一些國資控股的上市公司,在三期疊加的情況下成為拖累地方經濟的主要力量。

如馬鞍山的馬鋼股份,是當地曾經一枝獨秀的企業,中報顯示虧損12億;宿州的恒遠煤電虧損5億,利潤下滑1281%之巨。在安徽上市公司歸屬母公司利潤下滑前十名中,除合肥城建和亞夏汽車外,其餘8家都是製造業企業。

這樣的情況不是今年以來突然出現的,實際上,煤炭、鋼鐵等安徽曾經賴以生存的行業早就開始“過冬”,當地正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補足這部分塌陷,保持經濟的穩增長。

安徽的決策部門在近兩年的年中和年尾經濟形勢分析時也正視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安徽發改委在今年7月的上半年經濟發展計畫執行情況報告中提到行業地區走勢繼續分化,能源原材料等傳統行業繼續回落,煤炭、石化行業繼續下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起步較晚的地區面臨較多困難,有的市經濟指標出現負增長。

其他省份的情況也是如此。上海非金屬礦物製造業5家企業中,4家企業歸母淨利潤負增長;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中,14家企業有5家利潤負增長。通用設備製造業中,儘管6家企業歸母淨利潤都為正,但是有四家增速都是負增長,存在危機,專用設備製造業8家企業中同樣沒有虧損的企業,三家增速出現下滑。

江蘇的歸屬母公司利潤下滑冠軍海倫哲,屬於專用設備製造業,中報顯示下滑9182%,浙江的康強電子屬電子設備製造業,歸屬母公司利潤下滑4289%,其餘如杭鋼股份、杭鍋股份等,均處於虧損狀態。

浙江省統計報告顯示,上半年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雖然觸底企穩,累計增速仍低於一季度,也低於去年同期。其主要原因是工業品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由於浙江省一般貿易比重較高,如果出口狀況長時期沒有好轉,對工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將進一步蔓延。

但處於上述“重災區”行業的上市公司也並不是集體黯淡,安徽的六國化工、楚江新材、司爾特;江蘇的常鋁股份、科林環保等,利潤增速都很可觀,處於當地增速前十名的位置。

這樣的反差並不奇怪,六國化工和司爾特都屬於化肥產品,且行業地位領先,市場佔有率大,在農業規模化經營趨勢下前景看好;楚江新材的銅基新材料是安徽當地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類別,常鋁股份、科林環保等都屬於高新技術企業,下游需求旺盛。

上述這類製造業企業之所以能夠跳脫製造業下滑魔咒,皆因其產品市場佔有率和下游需求所致,這種行業需求傳導機制是導致製造業表現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下游需求不振或產能過剩需消化存量的煤炭、鋼鐵等行業,就難免頹廢之勢。

同一製造業類別企業的表現分化也值得重視,六國化工和前述中糧生化均屬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但淨利潤增速反差巨大。再如江蘇的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上市公司共4家,中報利潤增長率均值326.1%;而安徽的鑫科材料和銅陵有色、楚江新材均屬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鑫科材料負增長223%,後兩者均為正增長。

這表明在需求導向下,製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也很迫切,這使得戰略性新型產業頗受關注。但是中報資料顯示,戰略性新型產業分化嚴重,其中既有陽光電源、科林環保等利潤增長靠前的企業,也有中糧生化、康強電子等利潤下滑“冠軍”。

但這並不影響企業對這些產業的喜好。目前,諸多江浙的傳統企業走在了轉型的前列,據瞭解,雅戈爾、杉杉股份等都在進入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等新興領域。

消費強勁:居民消費製造業及第三產業成“中堅”力量

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的酒水、飲料、精製茶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紡織業、醫藥製造業、造紙業等跳脫了製造業下滑“魔咒”,表現明顯好於其他類別。如安徽的古井貢酒、迎駕貢酒、江淮汽車;江蘇的洋河股份、海瀾之家等,都表現搶眼,歸屬母公司利潤在當地所有上市公司中均居前十名。

上海汽車製造業的7家企業中歸母淨利潤都為盈利,其中3家增速下滑,上汽等企業實現正增長;醫藥製造業形勢不錯,9家企業沒有歸母淨利潤虧損的企業,僅有兩家增速下滑。

這與全國PPI持續下行,CPI上行的大趨勢也相吻合,一方面是工業的萎縮,另一方面是終端消費品的強勁。

消費動力更直觀的表現是第三產業。上海批發和零售業19家A股上市公司中,歸母淨利潤虧損的只有兩家,增速負增長的則有5家,蘭生股份上半年實現了935%的增速。

江蘇零售業7家A股上市公司,利潤增速均值77.19%,蘇甯雲商、南京醫藥等增長都在一倍以上。

上海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7家上市公司中,同樣沒有歸母淨利潤虧損的企業,有四家企業同比負增長,分別是海博股份、申通地鐵、亞通股份和中海集運。像東航航空、吉祥航空、春秋航空和招商輪船等企業增速都在100%以上,東方航空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增長率更是達到了2366%,成為上海增速第一的公司,其一季度增長率為862.93%,而去年同期增速還是-97.76%。

值得注意的是,出版、傳媒等文化產業迎來風口,江蘇出版、文化藝術、廣播電影電視產業4家A股上市公司中報利潤均為正增長,安徽的兩家新聞出版業上市公司時代出版和皖新傳媒也為正增長。此外旅遊業上市公司也表現不俗,這都體現出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正呈爆發之勢。

金融業:各地證券、銀行頻現“賺錢王”

如果說上述各行業在或強或弱的整體形勢下企業表現出分化,那麼金融業上市公司中報則成為集體的贏家,可以斷言的是,從長三角上市公司中報表現來看,沒有一個行業能像金融業一樣成為利潤和增速通吃的贏家。

截至目前,長三角A股金融業上市公司共14家,其中上海9家,江蘇3家,安徽1家,浙江1家。14家公司中報平均淨利潤88.6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平均增長253.8%。

分省份看,江蘇、安徽、上海上半年最賺錢的上市公司都是金融業,江蘇的華泰證券,安徽的國元證券,上海的交通銀行,都是各省的“利潤王”。

上海的金融業最為強勢。中報顯示利潤最高的交通銀行淨利潤375億,其次為浦發銀行241億,中國太保115億,均為註冊地在上海的上市公司。在當地中報利潤前十的公司中,金融業占了7家。

這在上海的宏觀資料中也有表現,資料顯示,今年前七月,上海金融市場交易額同比增長了142.8%,上半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988.9億元,同比增長30%,對經濟貢獻在60%左右,首次超過了半壁江山。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金融業淨利潤能夠維持在較高的水準,但是增速已經不大,相比上海淨利潤前10的公司中金融業有7家之多,從增速的維度來看,上海前十的公司中,金融業只有東方證券和光大證券兩家。

不可否認的是,金融業仍然具有極強的盈利能力,但相比于傳統的銀行,證券公司在上半年的股市表現下一躍而起,增速強勁。不過,持續性存疑。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