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柏林9月25日電題:一條串起東西經貿往來的"海上新絲路"
新華社記者魏一駿、曹佩弦、檀易曉
易北河畔,德國最大港口漢堡港繁忙如常:貨輪進出港區,碼頭裝卸作業運轉不停。
當地時間24日,這個歐洲第三大集裝箱港口再一次迎來了"中遠海運室女座"號--這艘20000標準箱集裝箱船長約400米、寬近60米,是目前活躍在世界航線上的超大型集裝箱船之一。
自8月12日完成裝卸從天津港出發,在1個多月的航行中,"中遠海運室女座"號先後停靠大連、青島、上海、寧波、新加坡、比雷埃夫斯、鹿特丹等港口,在漢堡港完成作業後,將繼續前往安特衛普,最終返回上海。
船長莫衛東是上海人,今年54歲,已經從事海運工作30餘年,是經驗豐富的"老手"。這已經是他跑這條航線的第5年。
"跑中歐航線這些年來,我實實在在看到`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改變。"靠泊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作業期間,莫衛東一邊介紹,一邊把記者帶到駕駛室。
站在距離甲板數十米高的駕駛室內向窗外望去,層層疊疊的集裝箱齊整排列,橋吊快速移動、精准抓取集裝箱,與停在碼頭的卡車嫺熟配合,整套作業流程流暢高效。
"今年以來,我們航線上集裝箱裝卸量很大。"莫衛東說,"以往出口貨物中代加工產品、輕工業產品比較多;這些年來,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表現亮眼。"
"除了出口,每週我們都會從漢堡運輸空客飛機元件到天津組裝,中歐經貿往來密切,這在我們航線上有著直觀的體現。"莫衛東說。
目前,漢堡港通過15條航線與中國主要港口相連接,在其處理的集裝箱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或將運往中國。
漢堡港務局首席執行官延斯·邁爾對媒體說:"漢堡港可以和中國的港口通過增強業務合作暢通海陸供應鏈。"
除漢堡港外,德國不來梅哈芬港最近也見證了遠海汽車船公司"中國-歐洲"班輪航線首航。今年8月底,"中遠盛世"輪抵達德國不來梅哈芬BLG汽車碼頭,卸載來自中國的530台商品汽車。
不來梅哈芬港是此次"中遠盛世"輪歐洲班輪航線首航的最後一站。該輪此航次先後在上海和廈門兩地港口總計裝載3731台中國製造商品車,其中新能源汽車超過2700台。該輪從廈門港出發,途經印度洋、蘇伊士運河,先後靠泊英國、比利時,最終抵達德國港口,歷時43天,全程約9900海裡。
雖然經歷前幾年疫情的衝擊,但中歐經貿往來合作卻展示出韌性。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是中歐航線上重要中轉站之一,莫衛東列出一個資料,直觀體現貿易量的增長:以前掛靠比港作業時間大約一天半,而現在需要2天左右。
2022年,作為彼此的第二大交易夥伴,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額達8473億美元,同比增長2.4%,這意味著中歐平均每分鐘貿易往來超160萬美元。與此同時,雙向投資不斷擴大。截至2022年底,中歐雙向投資存量已超2300億美元。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斷走深走實,海上互聯互通發展迅速,中歐經貿合作"動脈"更加暢通。
截至今年7月,中遠海運集團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設集裝箱班輪航線181條,投入運力近150萬標準箱,占集團全部運力的50%以上;同時,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投資建設碼頭專案57個。
2016年,中遠海運集團收購比港港務局67%股權,並接手港務局經營。今年5月,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收購漢堡港CTT碼頭近25%股權。
如今,比港已成為地中海第一大、歐洲第四大港口,也是全球發展最快的集裝箱港口之一。2022財年,該港口淨利潤5290萬歐元,較上一財年增長43.9%,為當地創造了約3000個直接就業崗位和數萬個間接就業機會。
在距離比港12000多公里的梅山港區碼頭上,橋吊忙碌抓取、放落集裝箱,而司機室內卻空無一人。距離碼頭約3公里的遠控操作室內,橋吊司機眼觀螢幕推動搖杆,遠端控制橋吊完成裝卸作業。
在莫衛東看來,中國港口碼頭基礎設施加快升級反覆運算,作業效率不斷提高,為國際經貿高效往來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未來,我期待著`一帶一路`倡議能讓中國和更多共建國家互利共贏,發展帶來的紅利能夠惠及更多百姓。"莫衛東說。(參與記者:任鵬飛、杜哲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