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區域

一線城市產業轉移加快 周邊地區成優先承接地

中国证券网
2017-04-06 09:12

已收藏


一線城市產業轉移加速。

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浙江省政府也在日前發佈檔,提出在嘉興設立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

另外,廣東的惠州和東莞,也在加快承接深圳和廣州的產業轉移。

對此,中國社科院工業所副研究員葉振宇指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面臨產業向外轉移,並不是這兩年才出現,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這種趨勢更明顯,另外,政府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引導力量。

他認為,以後科技和研發可能會保留在北京和其他一線城市,但生產製造將向外轉移,“一些製造加工的環節,一線城市沒有低成本的優勢,與一線城市發展定位也不匹配”。

一線城市控規模

因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問題,新版北京城市規劃(2016-2030年)(草案)對城市規模進行了控制,要求全市常住人口規模在2020年以後,長期穩定控制在2300萬人左右,用地方面,2030年全市城鄉建設用地規模較2020年縮減100平方公里。

河北雄安新區正是北京城市功能和產業轉移一個重要承接地。公開報導稱,新區將重點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育新動能。

上海也提出控制城市規模。據2016年8月公佈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上海至2040年人口調控目標為2500萬人左右,建設用地總規模也提出“負增長”要求。

上述規劃草案同時提出,未來將構建上海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地區協同發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鐘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

對此,浙江積極回應。3月29日,浙江省政府發佈檔,在嘉興設立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嘉興將著力打造浙江與上海創新政策率先接軌地、高端產業協同發展地、科創資源重點輻射地、一體化交通體系樞紐地、公共服務共用地,為浙江全面接軌上海提供示範。

在廣東,惠州、佛山、東莞,也在加快承接廣深兩地的產業。一個標誌性事件是,2016年華為將終端總部從深圳遷往東莞。

此前華為總裁任正非曾表示,深圳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工業現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來換取工業的成長,現在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產業成長的可能空間就會越來越小。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認為,一線城市向外轉移產業,主要為解決城市病的問題,通過發展“副城”,舒緩中心城市的壓力,同時可以減輕企業成本。

華東師大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副院長滕堂認為,一線城市將終端或製造基地遷往周邊,與研發總部一起,實質是產業鏈的重構,是創新性產業集群形成的標誌。

周邊城市優先承接

這一輪產業轉移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幾個一線城市都選擇了周邊作為主要產業承接地。

這些周邊地區具有距離優勢。其中,北京距到河北雄安新區約100多公里,深圳的市中心到周邊的東莞、惠州、中山,均只有70公里左右,上海的市中心到嘉興市,也是在80多公里。

此前,《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提出, 推動企業外包加工,將生產製造環節先行轉移,形成珠三角總部基地與粵東西北製造基地合理配套、優勢互補的協調發展格局。

但事實上,儘管兩翼的湛江和揭陽等地,承接了廣深的一些產業,但是更多的企業還是選擇了東莞和惠州,最大的原因是,兩翼地區距離廣深有300多公里。

此外,北京產業往外轉移,和珠三角、長三角不一樣,後者市場起了決定性作用,但是在京津冀,政府推動特徵更明顯。

中國社科院工業所副研究員葉振宇認為,“北京產業之所以要疏解更遠,是因為這些產業如離北京太近,可能還需要再一輪疏解,這對北京和京津冀發展來說會有更大的麻煩。”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建議,承接產業轉移需要做好配套工作,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考慮財力的支撐,另外交通、醫院和學校等公共資源也要同步配套。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