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題:2020年中國經濟運行大概率呈"V"型軌跡
新華社記者
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中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這是自1992年公開季度GDP以來首次出現季度負增長。隨著3月份以來主要經濟指標呈現企穩回升態勢,受訪分析人士認為,2020年中國經濟運行很可能呈"V"型軌跡。
統計資料顯示,一季度中國三次產業增加值均下降,其中,第二產業的降幅最大,製造業和建築業尤為明顯。
令人欣慰的是,3月份以來,中國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復工複產加快推進。
長江入海口,江蘇南通招商工業海門基地,卡車穿梭、人來人往,4台吊機、7台打樁機晝夜運轉。這裡正在建設世界一流的室內幹船塢,可年產1.5艘10萬總噸級豪華郵輪,以及2艘極地探險郵輪。
當地政府全力推進這項重點工程建設,應對疫情的優惠政策也相繼落地。國家電網海門市供電公司總經理袁源說,通過調整電費計收方式,該企業可年省電費約250萬元,另外,根據國家電網促進復工複產專項措施安排,今年2至6月每月電費減免5%。
海門市電力部門資料顯示,3月份當地工業用電量較2月份增長45.07%;4月份上半月工業用電量已經與去年同期持平。
這是中國製造業逐步進入正常軌道的一個跡象。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中國經濟社會運行正在趨於正常,復工複產也正在接近正常水準。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嚴峻挑戰,同時,客觀上也給中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促動力。
在廣州白雲機場二號航站樓,旅客進入電梯後,只需走到交互終端設備前,點擊空氣螢幕介面中的"按鈕",即可到達想要去的樓層--這是一種可交互空氣成像技術衍生出的"無接觸式"產品。
"無接觸"應用場景曾是這項技術最大的"難點"。研發此產品的東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東成說,疫情發生後,來自醫院、學校、商場、辦公樓等人流密集場所的訂單源源不斷。
在逆境中,一季度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了13.2%。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在3月份也轉為升勢,增長了9.9%。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許憲春表示,新經濟新動能依然保持增長,有助於抑制經濟下滑。
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7.8%,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連續6年成為第一拉動力。
"最穩定的消費部門,卻成了經濟下滑的最大因素。"許憲春說,今年一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1%,拖累經濟下降4.3%。
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將會爆發式釋放,消費反彈將在相當程度上回補之前的損失。
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研究員陳麗芬說,在疫情嚴重時期,大量消費從線下轉到線上,網上零售額快速增長,可以預見,未來線上消費將進一步增強,數字經濟新業態將啟動更多新的消費增長點。
目前,中國數十個城市已經發放了消費券,以加快啟動社會消費需求。預計,補償性消費活動將會隨著疫情的持續緩解,以可觀規模出現線上下消費中。
對比3月與前兩個月份的中國經濟資料不難發現,無論是三次產業增加值還是就業、消費、投資等其他各項經濟指標,都呈現出增速反彈、降幅收窄的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雲春表示,在應對疫情的中國方案中,經濟方面的部署特徵是,在嚴格的疫情管控基礎上採取相對溫和的經濟對沖和經濟救助政策,分階段、系統性並且有力度。
"經濟參數的反彈,反映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彈性,也印證了中國方案的適應性。"劉元春說,中國經濟具有很強的防禦能力和自愈能力,能夠較快重返向好發展、高品質發展的正常軌道。
儘管如此,中國疫情防控仍然面臨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嚴峻形勢,也面臨著相應的經濟下行壓力,包括金融市場震盪,外部需求減退,產業鏈和供應鏈持續不穩,傳統週期性下滑因素和趨勢性下滑因素疊加,等等。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了"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嚴鵬程本周在發佈會上說,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抓緊按程式推動一攬子宏觀政策出臺落地,努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正處於從下滑到反彈的中間階段,全年"V"型軌跡可期。(記者:王建華、楊丁淼、趙宇飛、周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