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杭州開幕。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3日表示,中國今年首次將投資政策協調納入G20議程,提出制訂《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並提交峰會審批。這是全球首份關於投資政策制定的多邊綱領性檔。
今年1-8月,發改委累計批復基建投資項目逾萬億元。業內人士表示,在全球經濟弱復蘇的背景下,投資對各國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從中國來看,今年以來,投資仍是穩增長的主要力量。在適時擴大總需求、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背景下,投資在穩增長的同時,還在“補短板”和培育經濟新動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托底經濟
今年上半年,發改委批復一系列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總額近8000億元。7月、8月兩個月又密集批復12個基建專案,總投資規模達2849億元。1-8月,發改委累計批復基建投資項目逾萬億元。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和收益預期的不穩定可能導致民間投資增速下滑的態勢延續。因此,要保持經濟平穩,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依然是主要動力。需要注意的是,民間投資下滑是加大政府主導投資力度的原因,而非結果。穩增長的擔子更多地落在基建投資上,導致民間投資占比下降。未來民間投資能否有起色,決定於基建投資力度是否足夠大,是否能重新喚起各方對經濟前景的預期。
儘管基建專案批復速度加快,但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僅9%,回落到個位數增長水準,十來年尚屬首次,促投資、穩增長的壓力增大。
發改委副主任張勇表示,當前投資下行壓力大,民間投資回落較快,政府投資要加大力度,包括使用專項建設基金,幹一些應該幹、必須幹、早晚都要幹的事情,起到促投資、穩增長的作用。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預計,如果房地產投資不出現大幅下滑,下半年基建累計同比增速可能反彈至25%左右,從而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年底回到10%左右,大致與去年持平。
補齊短板
基建專案批復加快的同時,發改委近日會同有關部門起草《關於完善“十三五”規劃<綱要>實施機制的意見》,已上報黨中央、國務院。國務院已確定了22個重點專項規劃,今年將全面出臺。
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十三五”規劃綱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綱要提出的165項重大工程和專案就是圍繞這條主線展開的。165項重大工程項目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佈局,包括交通基礎設施工程、能源發展工程、水安全工程、扶貧攻堅重點工程、特殊類型地區發展重點工程、民生類工程等,都是補短板的重大工程。
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日前發佈的《更好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一文指出,要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大“補短板”的力度,努力增加合理有效投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此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可進行有效投資的部門非常多,包括中低端產品升級中高端品牌、高端製造業研發生產、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
在他看來,中國可在四大領域增加有效投資。一是產業升級。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產業基本上在中低端,可以往中高端升級。二是基礎設施。過去,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飛機場等方面的投資非常多,但主要是連接城市與城市的跨城際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還相當短缺,如地鐵、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還不完善,這部分的投資有很高的經濟和社會回報。三是環境改善。經濟高速增長付出的代價是環境污染嚴重。要改善環境,應在現有的生產基礎上改進技術,採用節能環保的新技術,這方面投資的社會和經濟回報會非常高。四是城鎮化。中國要向高收入國家邁進,還要不斷地城鎮化,人口進入到城鎮,需要住房、交通基礎設施等一系列公共服務,這方面的投資也會有很高的社會和經濟回報。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有效投資的新方向是深度城鎮化,投資的目的主要是提升未來2.7億農民工以及既有的5億城市人口的綜合生活品質,這需要新一代公共基礎設施,如城際鐵路、地鐵、地下管線、新一代互聯網、教育、醫療、文化設施等。
培育新動力
從投資產業結構看,補短板、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推進科技創新的“加法”,不僅帶動了有效供給的增加,而且促進了新動力的生成。
資料顯示,1-7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4.2%,比總體投資增速快6.1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9.6%。業內人士表示,高技術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雙雙較快增長,說明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成果,經濟增長新動力正加速培育。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在製造業投資增速總體下滑背景下,專用設備、交通設備、通信設備和醫藥製造等高科技或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保持較高增速,說明製造業升級在加速,中高端製造業產業推進的步伐在加快。
李慧勇稱,與去年相比,今年傳統基建投資增長不多,以地下綜合管廊、鋼構、城市軌道交通為代表的新基建投資增長較快。綜合管廊把市政、電力、通訊、燃氣等各種管線集於一體, 在城市道路的地下空間建造一個集約化的隧道或地下構築物,目前在許多城市尚未形成具體規模,後續將會有巨大的投資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雖然我國投資規模和資本存量很大,但大量資本形成集中在房地產等固定資產上,無形資產、公共服務、創新等方面的資產形成還存在很多短板。未來政策定位要從中長期佈局,從基本制度、基礎性制度和牽引性制度改革來做,而不是簡單地通過短期刺激的方式。他建議,利用創新打造新經濟,構建新動力,同時通過結構性改革,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在部分要素增長上要有所發展,如勞動力方面要從人力大國走向人力資本強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