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 宏觀

與全球競爭者同跑--中國企業"走出去"進入4.0時代

北京
2016-04-10 13:37

已收藏


數艘十萬噸級貨輪停靠碼頭,各色集裝箱不斷被大型起吊機拉起,希臘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一派繁忙。8日,離港口數十公里外的雅典城內,希臘總理齊普拉斯等中希200餘名政商界代表見證了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買下比港管理局67%股權的簽約儀式。另一場"洋媳婦過門"的簽約儀式幾天前也鳴鑼結彩--美的集團買下日本老牌家電企業東芝80.1%的股權。 兩場簽約儀式,拉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巨幅圖景。自2001年中國正式提出"走出去"戰略至今,中國企業"出海"不斷跨越升級,在世界商業大舞臺上,與全球同行同場競技日趨火熱。 (小標題)拾階而上--"走出去"邁入4.0時代 來自北京的劉一星律師日前到紐約出差,閒暇之餘走進一家AMC影院觀看了好萊塢大片《蝙蝠俠大戰超人》,從事國際並購法務諮詢的他當然知道,這家全美第一的連鎖院線早已被中國企業買下。

經過15年發展,中國企業"走出去"經過不斷升級的三個階段後,正邁入4.0時代。 "走出去"戰略誕生之初是中國企業懵懂的1.0時代。探索之旅多分散且自發,主要在海外設立銷售網路,從事初級的國際商品貿易。 江浙粵企業身先士卒,溫州鞋企奧康集團就在其列。2001年,奧康在巴黎開了第一家海外專賣店,隨後又把店開到美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將中國皮鞋賣到世界各地。 隨著大量國企轉向海外,中國企業"走出去"進入2.0時代。在這個初建自信的階段,大型國企主要瞄準海外實物資產,特別是石油、礦產等自然資源,工程類企業則走出國門大量參與海外基建專案。 這一階段,中石油50億美元收購哈薩克斯坦油田,五礦集團和中國鋁業收購澳大利亞礦場,中國水利水電工程總公司、中國鐵建、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公司等中字頭國企也不斷接下海外大型工程承包和援助專案。

進入3.0時代,民營製造業企業的崛起是最大亮點。它們通過直接投資建廠或購買國外相關企業和配套設施,雇用當地勞動力,把中國製造基地移向海外,打造中國品牌。 這一階段,聯想12.5億美元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TCL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吉利汽車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汽車公司,民營製造業企業躊躇滿志,紛紛站上行業最高舞臺。 如今,中企"走出去"進化到4.0時代,民營企業成為主力軍,投資領域多元化,投資更具戰略性,投資方向從產業鏈整合轉向全球資產配置,在全球價值鏈上不斷上移。 自信滿滿的4.0時代,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大放異彩:中國化工集團報價430億美元擬收購全球最大農藥公司瑞士先正達,整合全球市場;萬達35億美元收購美國傳奇影業,瞄準上游影視製作;複星集團9.6億歐元收購法國知名度假村品牌地中海俱樂部,安邦保險19.5億美元買下紐約地標華爾道夫酒店,資本投資遍佈世界各地。 中國商務部的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1180.2億美元,同比增長14.7%。這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第13年增長,截至去年末,存量首次超過萬億美元大關。

百舸爭流--"走出去"展現豐富內涵

全球金融資料提供商迪羅基公司的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外向並購額達92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此外,中國是一季度全球跨境並購中的最大收購國,占30%的市場份額。

--資本投資多樣化 4.0時代,中國企業成為全球並購交易的重要驅動力,投資範圍已不再局限於產業鏈上下游,而是擴大到所有有價值資產。 因競購美國喜達屋酒店集團再次名噪國際投資圈的安邦董事長吳小暉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目前已從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輸出,升級到資本與管理輸出。

--出海企業多元化 4.0時代,走出去的民營企業占比越來越大。中國與全球化智庫近期出版的《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指出,民營企業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力軍,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佔據全球價值鏈高端。 資料顯示,2014年,中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呈現高速增長,同比增加295%,占當年總投資案例數的69%。

--"買全球,為中國" 在中國收入增長、內需擴大等因素支持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轉而"為中國製造"的情形順勢而生。 4.0時代,從錦江集團收購歐洲第二大酒店集團法國盧浮宮酒店集團,到攜程投資印度最大的線上旅遊公司MakeMyTrip,再到三胞集團買下英國老牌百貨連鎖福來德,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引進來",為中國人提供產品和服務。

--新勢力崛起 4.0時代,中國企業走出去尋求的標的開始"由硬轉軟"。萬達、樂視等公司進軍好萊塢,不僅買院線,還買電影公司,深耕文化行業。中國方案及中國平臺也在"走出去",阿裡巴巴全球速賣通作為電商平臺在俄羅斯和巴西等多國受熱捧。華為、百度和騰訊等企業投資東南亞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TMT(科技、媒體和通信)市場,不僅參與制定相關技術標準,還佔領世界技術創新平臺。

風起雲湧--"走出去"折射中國經濟巨變

從義大利工程機械製造商到馬達加斯加鐵礦,從日本酒店項目到英國連鎖比薩店……中國知名私募投資機構弘毅投資的每次"出海"都抓住中國經濟結構性變化的脈搏。 弘毅董事長趙令歡認為,進入經濟新常態後,中國發生了兩個前所未有的轉變:一是由資本輸入國成為資本輸出國;二是由"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

如今,中國消費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服務業產值明顯提升,內需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主引擎。中產階級崛起、互聯網動能接入使中國消費結構迅速升級,更多企業海外成功收購消費類型企業以滿足國內需求。中國企業"走出去"的4.0版,必然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反映,也是順應當前中國經濟開放新戰略的積極行動。

除了消費升級驅動,技術創新也成為中企"出海"新動力。彭博社的報導說,自2013年5月以來,中國在中央政府層面就出臺了20多份檔促進創新,涵蓋從簡政放權、設立上海自貿區、"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發展戰略,推動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移動互聯網等新興行業迅速達到世界級水準。國際競爭中的中國企業已由"跟跑者"變成"並行者",其中有些已成為"領跑者"。 德國《商報》近日也發文總結近期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兩大趨勢:一是青睞"工業4.0"投資標的;二是對迴圈利用、水處理和可再生能源等綠色增長領域表現出極大興趣,而這些行業恰恰是中國經濟轉型的著力點。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援企業擴大海外投資,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產基地及合作園區。 在"一帶一路"和"中國製造2025"等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抱團"出海",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合作,建設生產線、產業鏈和產業園區。

當然,中國企業走出去也並非一帆風順,挑戰和挫折從未消失。有專家指出,從外部看,一些國家監管當局以國家安全等為由阻礙中企在當地收購的阻力時有出現。此外,中企在克服本土化障礙及在所在國合法合規、安全有效運營方面,還有很多教訓值得總結。從內部看,中企在並購前做好海外經營調研和戰略規劃,以及在並購投資後提升自身財務透明度、提高生產經營和創造利潤能力上仍有改善空間。 出海的船越來越大,行駛的水域越來越廣,船上水手經歷也越來越豐富。這裡,既有令人心怡的風景,也有風浪和漩渦。中國企業融入全球商業競爭大潮、為自身和世界帶來更多機遇的過程仍在繼續演進……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