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料顯示,工業企業利潤仍在持續下滑,10月份無論是累計增速,還是單月增速,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均為負增長。分析人士稱,企業仍面臨去庫存壓力,未來經濟或進入“無盈利復蘇”階段。
國家統計局11月27日發佈資料顯示,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降幅比1-9月份擴大0.3個百分點。其中,10月份利潤下降4.6%,降幅比9月份擴大4.5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在分析稱,產品銷售進一步下降,與此同時,單位成本和費用卻在上升是導致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不過,他也指出,“與前幾個月相比,投資收益、匯兌損失和石油特別收益金等對企業利潤波動的影響明顯減弱。”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上證報採訪時指出,“受益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企業原材料成本應該會明顯下降,但財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可能依然居高不下。成為收入下降過程中進一步蠶食企業利潤的重要因素。”
章俊認為,未來央行依然有降息的必要來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債務負擔。
不過,章俊也指出,在經歷了40多個月的持續負增長,PPI雖然10月份已經停止下滑,並在未來有改善的趨勢,但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很難擺脫同比負增長的泥潭。這樣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工業品絕對價格已經處在相對低位而企業庫存則處在高位,企業未來去庫存之路漫漫。
章俊強調,儘管未來經濟有望企穩,但弱復蘇的態勢將極大的制約了企業提價的能力,再加上勞動力成本和其他投入品價格居高不下,因此企業盈利很難有實質性的改善。由此,未來中國經濟可能就是處在“無盈利復蘇”的區間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