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商譽將成最大“黑天鵝”?權威機構發聲,這些A股公司瑟瑟發抖
近日,財政部有關機構釋放出對商譽會計處理辦法調整的最新提議。
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網站1月4日顯示,近期,財政部會計司針對會計準則諮詢論壇中的“商譽及其減值”議題檔徵求了會計準則諮詢委員的意見,大部分諮詢委員同意,隨著企業合併利益的消耗,將外購商譽的帳面價值減記至零這一商譽的後續會計處理方法。
簡言之,財政部會計準則諮詢委員會支持“商譽攤銷”,而非現有的“商譽減值測試”。若商譽處理改為“攤銷”,將直接影響企業每年的淨利潤。
上述表態劍指A股1.45萬億商譽。
自2007年實施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以來,商譽由逐年攤銷,改為通過減值測試來計提減值準備。隨著2014年至2016年A股市場並購潮湧,業績兌現風險在2017年和2018年集中爆發。
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於商譽減值與攤銷的研究日益增多,特別是2018年對商譽減值的關注幾乎達到頂峰。而財政部會計準則諮詢委員會的最新表態,屬權威部門一次罕見發聲,不排除將成為中國會計準則修訂的一種趨勢。
有資深會計人士認為:“不論是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的發佈,還是此次關於將商譽減值改為攤銷的提議,都充分反映出監管層對於該類事項的密切關注。在監管日趨嚴格的背景下,不理智的並購行為極有可能招致更嚴格的監管。”
“會計準則諮詢委員會”有何來歷?
此次“商譽攤銷”提議的影響有多大?是否會在不遠的將來納入會計準則修訂?A股已逾1.45萬億元的商譽,哪些公司最先承壓?
要尋找上述問題的答案,首先搞清楚的是,這個會計準則諮詢委員會(下稱“諮詢委員會”)的作用和影響力有多大?其意見是否代表了中國會計準則的修訂方向?
要說“諮詢委員會”之前,先來介紹一下“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該機構負責研究起草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跟蹤並參與國際會計問題研究,參與會計對外交流與合作。
委員會的委員由財政部聘任,委員應有廣泛的代表性,包括政府有關部門、理論界、會計職業團體、仲介機構和企業界等方面的代表。
為了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諮詢機制,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又聘請了會計準則諮詢專家,成立會計準則諮詢專家組。
根據財政部2016年發佈的《企業會計準則諮詢委員會工作大綱》,諮詢委員會是企業會計準則研究、制定與完善的諮詢機構。諮詢委員由財政部聘任,每屆任期2年。
備註:全名單約90人,截圖僅顯示了部分委員名單。
諮詢委員會的工作職責主要包括:
(一)對企業會計準則的建設、實施和國際趨同提供諮詢意見;
(二)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修訂及其發展戰略提供諮詢意見;
(三)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業務及其會計問題進行前瞻性研究。
諮詢委員同意恢復“商譽攤銷”
本次諮詢委員會大部分委員同意,隨著企業合併利益的消耗將外購商譽的帳面價值減記至零這一商譽的後續會計處理方法。
理由有三點:
一是商譽符合資產的定義,是購買方確定其可以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而支付的成本,因此其價值是遞耗的;
二是當被購買業務隨著協同效應的產生和經營時間的延長而逐漸變現時,商譽價值也相應地消耗;
三是如果不將商譽逐漸消耗的過程反映在財務報表中,而是將商譽突然減值至零,那麼可能會造成以前期間的企業業績不真實。
劃重點:
大部分諮詢委員認為,相較于商譽減值,商譽攤銷能夠更好地實現將商譽帳面價值減記至零的目標,因為商譽攤銷能夠更加及時、恰當地反映商譽的消耗過程,並且該方法成本低,便於操作,有利於投資者理解,可增強企業之間會計資訊的可比性。
大部分諮詢委員認為,確定商譽的使用壽命和消耗方式雖然較為複雜,但仍然可行。建議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就如何確定商譽的攤銷方法及使用壽命給予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
針對外購商譽使用壽命的確定問題,諮詢委員們的觀點大概分為三類:
一是建議以商譽所被分配的資產組(或組合)中主要資產的使用壽命為基礎估計商譽使用壽命;
二是建議以商譽初始確認時採用的預期受益年限為基礎估計商譽的使用壽命;
三是考慮到企業內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建議設置商譽的使用壽命上限。
那麼,諮詢委員意見是否代表了我國會計準則的修訂方向?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劉東生博士認為,會計準則諮詢委員會在準則制定方面具有較大影響力。
“至於未來中國會計準則會不會按照這個改,還需要考慮是否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國際會計準則10多年前從商譽攤銷改成了減值測試,中國亦然,中國會計準則大體是國際趨同,也不排除會有一些‘小異’的地方,特別是結合中國國情出現的‘小異’。”
約160家A股公司“商譽/淨資產”超50%
上證報資訊統計,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A股共有超過2070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譽,商譽總額約為1.45萬億元,同比增長15%、環比增長4%。其中,約160家公司的商譽占淨資產比例超過50%,21家超過100%,另有樂視網、*ST龍力等公司的淨資產為負,商譽卻高達7、8億元。
就行業分佈來看,擁有最大商譽規模的前三個行業分別是傳媒、生物醫藥、電腦,對應的商譽規模均超千億元。TMT、醫藥生物等行業2017年的商譽減值規模相對較大。
其中,“商譽/淨資產”超過100%的公司如下:
另有統計顯示,目前兩市已有逾50家公司在2018年度業績預告中提到公司存在商譽減值風險,並將在進行減值測試。拓維資訊、銀禧科技、協鑫集成預計2018年商譽減值超4億元。
板塊分佈來看,中小創上市公司占比超八成。行業分佈來看,這些公司主要分佈於傳媒、電氣設備與醫藥生物等行業。
若會計準則的商譽處理由減值改為攤銷,對A股公司會有哪些影響?
劉東生認為,商譽由減值改為攤銷,會熨平巨額減值對企業資產、損益變動帶來的猛烈衝擊,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利用巨額商譽減值調節損益空間。
部分企業忽視風險的低品質擴張行為,不論是有借收購煙霧掩蓋自身的減持行為,還是借收購高溢價所進行的利益輸送行為,都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即便有企業做出業績承諾補償,有的補償金額仍難以彌補減值帶來的風險,同時給其他投資者造成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財政部有關諮詢專家意見,與證監會2018年底強化商譽監管一脈相承。證監會會計部于2018年11月16日發佈《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下稱《提示》),旨在揭示商譽後續計量環節的有關會計監管風險,強化商譽減值的會計監管。
在劉東生看來:“不論是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的發佈,還是此次關於將商譽減值改為攤銷的提議,都充分反映出監管層對於該類事項的密切關注。在監管日趨嚴格的背景下,不理智的並購行為極有可能招致更嚴格的監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