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資訊

華夏幸福半年淨利近54億元 園區異地複製盈利邏輯兌現

中国证券网
2017-08-18 10:02

已收藏

產業園區異地複製擴張,將會是華夏幸福未來盈利增長的驅動要素,這一產業佈局邏輯正在兌現。

昨日晚間,華夏幸福公佈2017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截至6月30日,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2.6億元,同比增長26.4%;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53.7億元,同比增長35.7%。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上半年,華夏幸福園區結算收入額達153.84億元。此外,在京津冀以外較先進入的杭州區域和南京區域已躋身公司業績增長極。

對此,有業內分析師認為,華夏幸福異地複製擴張的產業園區正逐步加大園區結算收入貢獻,這一發展路徑打通後,將為未來公司盈利提供核心動力,產業園區異地擴張實現盈利的邏輯得到兌現。

預收款項餘額高達1330億元

據上述業績報告顯示,華夏幸福投資運營的園區新增簽約入園企業222家,新增簽約投資額731.5億元。不難看出,作為唯一躋身“千億元俱樂部”的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產業優先”,打造產業集群的戰略打開了華夏幸福的獨特發展路徑。

目前來看,截至2017年6月末,華夏幸福預收款項餘額約1330.6億元,較期初增長29.8%。換句話說,上述款項將在未來3年內逐步結轉為公司的營業收入與利潤,有利於鎖定公司未來三年持續高增長的經營業績。

另有一組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12底,華夏幸福憑藉約3600人的產業發展團隊,聚焦高端裝備、電子資訊、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太、生物醫藥、新材料、文化創意等10大行業,累計引入簽約企業近1300家,招商引資額超3300億元,創造新增就業崗位5.1萬個。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一點表明,華夏幸福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盈利結構,均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近年來,華夏幸福產業發展持續發力,帶動了其產業新城開發建設中園區結算收入的穩步增長。而隨著公司園區拓展產業發展服務進入規模結算期,產業新城對盈利的貢獻還將持續提升。

異地複製擴張盈利邏輯兌現

自2002年開始與固安縣政府探索出一條可複製的PPP模式後,華夏幸福便逐步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市場力量代表。其以產業新城為載體,以創新理念為抓手,通過一系列專業的產業服務,推動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為區域經濟發展摸索出一條值得借鑒的道路。

今年上半年,公司與華為集團、美國ATI集團等行業翹楚開展深度戰略合作,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發揮龍頭企業在資本、資源、市場等層面的優勢,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打造產業集群。

而鑒於產業集群打造能力的優勢,華夏幸福京津冀之外地區的產業園新增投資額增加,進而開始貢獻產業園結算收入。以嘉善區域和來安為例,嘉善區域(2013年簽約)上半年新增簽約投資額58.9億元(2014年3.4億元,2015年12.8億元,2016年42.7億元),占公司新增簽約投資總額8.1%;同期,來安區域(2015年簽約)新增簽約投資額37.5億元(2016年45.3億元),占公司新增簽約投資總額5.1%。

據瞭解,截至報告期內,華夏幸福產業新城基本覆蓋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國家重點城市群。

對此,有分析師表示,根據2016年年報資料可知,華夏幸福產業發展服務業務收入占比超過20%,利潤占比更是接近六成。在此基礎上,公司今年上半年園區結算收入同比上漲55%,說明大量建設期及成長期的園區開始貢獻收入,預計未來園區業務的營收、利潤占比將進一步提高。此外,公司通過多種融資手段盤活存量資源,確保園區開發進度,其產業新城運營商的產業發展能力在本輪地產下行週期中有望獲得更多認可。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