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資訊

上市公司萬億資金買理財:過半使用募集資金

中国证券网
2017-02-07 10:37

已收藏


宏觀經濟L型走勢,實體經濟緩慢復蘇。2016年以來,資產荒現象依舊持續,上市公司投資意願大幅收縮,不少上市公司將精力轉向了理財,根據東方財富choice資料統計,自2016年以來,共有890家上市購買了理財產品,幾乎佔據了A股上市公司的近1/3, 涉及資金1.07萬億。更有8家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規模超過百億,購買理財產品超過百次的公司多達9家。

  
9家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超過百次

  
農曆新年剛過,不少手頭有閑餘地上市公司便迫不及待的買起了理財產品,僅2月6日一天就有安德利、弘亞數控、金洲管道和易事特等四家公司發佈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

  
其中金洲管道買入金額最大,金洲管道2月6日公告稱:2017年1月25日公司全資子公司管道工業使用暫時閒置募集資金人民幣1億元購買“匯利豐”2017年第4092期對公定制人民幣理財產品。此外,2017年1月26日公司以閒置募集資金人民幣2400萬元購買“蘊通財富·日增利32天”理財產品。第一個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扣除各項費用)為2.90%/年或2.60%/年;第二個產品的收益率則為3.40%/年。

  
2016年以來,有8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規模超過100億,其中中國神華、新湖中寶和溫氏股份位居前三,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分別達到310億、277.2億和254.1億。

  
超過6成公司不止一次購買理財產品,9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次數在百次以上,其中二六三、恒生電子和建研集團的次數更是超過200次,分別是284次、267次和242次。

  
從購買產品的類型來看,多數公司選擇了保本型的產品,產品的收益多數集中在2.5%到4.5%之間。投資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之內,占比達到81.7%。從產品選擇來看,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和中行的理財產品最受歡迎。和此前相比,上市公司更懂得分散風險,一些外幣理財購買規模占比逐漸擴大。

  
從目前的到期收益來看,芭田股份最會理財,已到期理財產品的累計收益達到24.7億元,而根據芭田股份近期的業績預告,2016年度預計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僅為8734.62萬元到1.59億元,理財收益已成為歷年來增厚上市公司業績的法寶。

  
為何上市公司如此熱衷“理財”?多數上市公司的解釋都是:本著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為提高閒置募集資金使用效率。

  
“公司手頭有錢,就是不知道幹什麼,我們的主營業務是公用事業,但是目前行業不景氣,擴大產能及大概率虧損擴大。因此暫時把錢放到理財產品上,雖然收益不高,但是好過存定期。”廣東省內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而據記者瞭解,有類似情況的公司不在少數。

  
募集資金成購買理財產品主力

  
上市公司熱衷理財,但錢從哪裡來,根據上市公司的公告,1.07萬億的理財資金中,除了自有資金之外,來源於募集資金的比例達到56.6%,占比超過一半。如上文提到的金洲管道用於購買理財產品的1.24億資金便是來自募集資金。

  
平潭發展也於2月4日表示,2017年內將會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購買理財產品的最高存量額度不超過人民幣11億元,在上述額度內資金可滾動使用。而根據平潭發展的公告,2015年底公司才剛剛進行了定向增發,募集資金總額為20億。

  
上市公司使用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與2012年底證監會發佈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有直接關係。煜融投資總經理吳國平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該指引適度放寬了上市公司閒置資金的使用範圍。在該指引發佈前,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只限於公司自有的閒置資金,不能使用募集資金。事實上,也正是在2012年之後,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金額才迎來爆發式增長,基本上每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幅。

  
針對上市公司使用自有資金或募集資金理財一事,市場的觀點不一。有人士認為目前實體經濟疲弱,並不適合盲目擴張,上市公司通過理財產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無可厚非。但是也有人士認為,上市公司“不務正業”、“購買理財產品這種行為其實在新上市公司中最為常見,上市之後融了一大筆錢,不知道去幹什麼,不少公司將資金用於投資理財產品。但這完全背離了投資者為上市公司募資的本意,原本投資者是希望上市公司能夠幹好自己的主業,資金效率最大化,如果是購買理財產品,投資者自己買就行了,何必要通過上市公司買。”廣州一家私募負責人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一現象也引起了管理層的關注,今年1月20日在證監會新聞發佈會上,證監會明確表示目前再融資市場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部分並不十分缺錢的上市公司過度融資,導致公司募集資金大量閒置最終變成理財資金或者用於補充流動資金;還有就是融資結構不合理,定增募資占主導,配股和債券募資占比較少,募集資金使用多變,隨意變更募投專案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

  
“肯定需要管理,用自有資金參與理財當然無可厚非,但是用募集資金的錢去參與購買理財產品顯然說不過去, 2016年IPO及再融資合計1.33萬億元,同比增長59%。但是這些資金是流入到了實體經濟中去,還是變成了理財產品,確實需要好好查查,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達到萬億,數目確實不小。”華南某投資機構董事長李先生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