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三五規劃 > 分析評論

聚焦"十三五":破解發展難題 厚植發展優勢--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

北京
2015-11-10 16:34

已收藏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

綜合考慮國內外因素,未來5年我國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內涵有哪些深刻變化?如何更加有效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就此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戰略機遇期內涵深刻變化

王軍認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正面臨重大變化,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較大影響。總體來看,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利大於弊,機遇大於挑戰。

"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利用這個機遇更好地發展自己。"他表示,"十三五"時期應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更重視世界經濟環境及其變化對國內影響,並順勢而為、搶抓機遇,加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時,應進一步加大對外合作力度,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影響和話語權。

眼光轉向內部,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高速增長,支撐我國經濟數量擴張、粗放增長的條件已發生根本變化,但無論從總體發展水準、技術水準,還是從創新能力、要素成本、勞動生產率等觀察,中國經濟基本面依然健康。

王軍認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動力將發生轉換。在這一過程中,應高度重視產能過剩壓力不減、資源環境特別是水資源承載能力不強、創新驅動不足等制約因素。

中國經濟至少具備八方面發展潛力

據王軍分析,"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至少具備八個方面的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

首先人力資本紅利正逐步形成並將持續釋放。他認為,有一些因素可能會推遲路易斯拐點的到來。例如,中國勞動人口由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的持續轉移仍然提供了一定的人口紅利空間;通過加快教育、加強培訓等措施,勞動力品質上的提升將會彌補數量降低帶來的負面影響;此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也使新的人力資本紅利代替過去傳統的只靠拼勞動力數量的紅利。

"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堅持深化改革,是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王軍說,未來5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所帶來的制度性紅利逐步釋放,其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將日益彰顯。

此外,市場規模潛力巨大;產業升級打造的"雙引擎"後勁十足;城鎮化蘊含消費擴張和基礎設施改善需求;區域發展差異中蘊含增長潛力;蓬勃的對外投資拓展發展新空間;政策"組合拳"有著較大迴旋餘地,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撐……這些都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具有的獨特優勢所在。

"中國經濟巨大的需求潛力、資本潛力、勞動力潛力、技術潛力、土地潛力、市場潛力以及民間創業創富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王軍說,如果能通過體制改革、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斷地釋放這些經濟增長的潛力,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夠實現未來十到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持續健康增長。

激發內生動力促進經濟行穩致遠

"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提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王軍表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深刻把握新常態的全新發展規律和趨勢,從推動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出發,探尋全新動力,營造持久動能。

他認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儘快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和潛力,提高全社會資金形成和配置效率,這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通過簡政放權、落實負面清單制度,堅持市場導向、市場驅動。

同時,在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有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要千方百計激發企業內在創新動力,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的主力軍;要健全體制機制,培育創新文化土壤,堅決清除影響創新能力提高的制度障礙。

"過去我們通過改革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未來也唯有繼續深化改革,推動制度創新,才能擺脫逐漸陷入困境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王軍說。

他表示,面對新機遇新挑戰,只要我們讓各市場主體、各生產要素和各領域改革盡情"奔跑起來",充分釋放人口潛力、市場活力、創新動力、改革紅利,就能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綿綿不絕的內生動力,就能推動中國經濟涉過險灘、穿越激流、破浪前行,呈現出勃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