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熊茂伶 徐超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導,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實施第一年宣佈的重大製造業投資專案中,約有40%被推遲或暫停。
儘管備受保護主義指責,美國2022年仍推動上述兩項法案生效,試圖通過大量補貼促使產業回流美國。兩年來,美國政府引以為傲的旗艦產業政策遭遇哪些困境?這些生髮於政治操弄的所謂產業政策為何舉步維艱?這些飽受爭議的政策操作又產生了哪些負面影響?
政策遭遇哪些困境
2022年8月,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先後經總統拜登簽署生效。前者旨在通過巨額產業補貼和遏制競爭的霸道條款,推動晶片製造"回流"美國本土;後者借抗擊通脹之名,計畫以包括高額補貼在內的大量激勵措施,推動電動汽車和其他綠色技術在美國本土的生產和應用。
據不完全統計,兩項法案預計提供超過4000億美元的各類產業補貼。當時,不少美國媒體報導,這些政策有助於提升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加快美國經濟數位化和脫碳進程。
但是,就進度看,當時不少高調宣佈的項目,如今已陷入停滯。據《金融時報》調查,兩項法案生效第一年內宣佈的過億美元項目總價值約2279億美元,其中總價值840億美元的項目被推遲或無限期暫停,占比約40%。
舉例來說,擱置的大型專案包括義大利國家電力公司在奧克拉荷馬州投資10億美元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LG新能源公司在亞利桑那州投資23億美元的電池存儲設施,以及美國雅保公司在南卡羅來納州投資13億美元的鋰精煉廠。
還有一些專案推遲的消息尚未公佈。半導體製造商帕迪杜斯公司去年打算將總部從紐約搬到南卡羅來納州,投資4億多美元開設生產線,原計劃2023年第三季度投入運營,但工廠目前仍處於閒置狀態。
政策因何難以推進
美國政府官員曾聲稱,兩大法案令美國製造業發展取得全面成功,但不少專案被披露陷入困境後,美國推動製造業回流能否真正帶來經濟回報,受到越來越多質疑。市場狀況的變化以及政策的不確定性等多重原因,更是給很多投資計畫蒙上陰影。
首先是供應鏈不完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里·赫夫鮑爾對新華社記者表示,《通脹削減法案》一些項目延誤,與材料、專業建築領域合格工人短缺問題有關。在亞利桑那州,多個上億美元項目推遲了兩年。"由於勞動力和供應鏈的原因,每個人的成本都高於預期。"亞利桑那州卡薩格蘭德市市長克雷格·麥克法蘭說。
二是市場需求未達預期。受美國市場對電動汽車需求放緩影響,韓國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三起公司將其在阿拉巴馬州開設電動汽車生產線的時間推遲了一到兩年。
三是政策變數增加。《晶片與科學法案》資金發放緩慢以及《通脹削減法案》規則不明晰,已經讓多個專案處於停滯狀態。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企業對美國大選變數的擔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競選活動中曾表示,如果當選總統,將"終止"民主黨推動的《通脹削減法案》。
政策有何負面影響
不少觀察人士認為,美國以犧牲其歐洲、亞洲盟友的產業利益為代價,引發新一輪產業保護主義競爭,給全球供應鏈帶來嚴重干擾。
以歐洲為例,不少企業本已因烏克蘭危機升級面臨高昂能源成本,經營面臨困境。在《通脹削減法案》高額補貼誘惑下,這些企業將生產部門向美國遷移,進一步削弱歐洲經濟的"有生力量",加劇歐洲"去工業化"風險。
歐盟委員會2023年初發佈"綠色協議產業計畫",支援歐洲清潔能源技術產業發展,緩解產業外遷壓力。不過,由於各成員國之間缺乏統一、透明、高效的審批流程,大大增加歐洲企業獲得資金的難度。歐盟在與美國的補貼競爭中始終處於劣勢,一定程度拖累其經濟增長前景。
歐盟統計局7月底發佈的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歐元區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增長0.3%,"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經濟出現環比萎縮,未來歐元區經濟走向仍不明朗。
在亞洲,美國的兩項法案吸引了一些企業到美國投資,倒逼日本等國制定綠色產業政策,為脫碳提供財政支持。韓國《韓民族日報》在一篇評論中指責美國已成為"自由貿易破壞者",當國際貿易原則不再符合其國家利益時,"它完全願意放棄這些原則"。
對美國自身而言,這些保護主義政策不僅加劇通脹擔憂,而且產業回流能否真正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競爭優勢尚不得而知。
《通脹削減法案》推出之時,200多名經濟學家聯名致信美國國會,認為巨額支出計畫將帶來通脹壓力。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曾表示,該法案意味著更高的稅收、更貴的能源帳單。赫夫鮑爾認為,雖然被稱為《通脹削減法案》,但該法案釋放巨大支出,實際結果是推升了美國通脹。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克勞福德公共政策學院研究員撒母耳·哈德威克認為,因"美國優先"而拒絕更優質的外國同類產品,長期而言不利於美國強化國家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如果越來越多國家參與補貼競爭,美國實現這些目標的成本將變得更加高昂。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