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美國銀行接連"爆雷"為哪般

新華社,北京
2023-03-15 15:40

已收藏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國際觀察)美國銀行接連"爆雷"為哪般

新華社記者徐超

一周內連續三家美國銀行關閉或清算後,"誰會是下一家"的擔憂在美國乃至全球資本市場蔓延。雖然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堅稱"美國銀行系統安全",但全球市場以大幅震盪回應此番表態。

此次銀行關閉事件究竟由誰引起?會不會演變成系統性風險乃至金融危機?世界會不會再次為美國埋單?美國面臨國際廣泛質疑。

(小標題)是否存在系統性風險

過去一周,銀門銀行、矽谷銀行和簽名銀行先後"爆雷"。截至去年底,這三家美國銀行的資產規模合計約3300億美元,明顯低於摩根大通等美國主要銀行。這是否意味著,這些銀行"爆雷"不會對美國金融系統構成風險?

雖然美國政府和監管層試圖淡化風險、力保信心,但資本市場尤其是銀行類股價大幅震盪卻有"山雨欲來"的意味。從美國監管層實際應對來看,矽谷銀行"爆雷"已被視作"系統性風險"。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2日公佈一項銀行融資計畫,將為符合條件的儲蓄機構提供貸款,以確保它們在矽谷銀行關閉背景下有能力滿足儲戶取款需求。《華爾街日報》注意到,為確保事發銀行儲戶能夠順利取回未保險存款,矽谷銀行和簽名銀行已被美聯儲和財政部列為金融系統的"系統性風險",從而有資格獲得相應融資支持。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矽谷銀行與美國國債相關的風險敞口較大,現金流緊張情況下提前虧損平倉而引發危機,雖屬"個案",但其他銀行也有相關業務,存在類似風險。尤其去年聯邦基金利率大幅上升,導致不少持有國債的銀行承受尚未變現的帳面損失,不排除還會繼續"爆雷"。

美國知名投資人弗雷德里克·拉塞爾認為,作為2008年9月以來美國關閉的最大銀行,矽谷銀行"可能只是地下室發現的第一隻蟑螂"。

"即使當局干預,銀行倒閉也會繼續。"美國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比爾·阿克曼表示。

(小標題)誰是危機肇事者

美國銀行接連"爆雷",在不少媒體和觀察人士看來,事發銀行管理層應為企業經營不善承擔最直接責任,而美國在金融監管、宏觀政策上的缺位或失誤才是此次事件最該反思之處。

首先,美國內政紛爭導致金融監管力度搖擺,在這次事件中暴露無遺。

美國國會2010年通過金融監管改革法案《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規定資產超過500億美元的銀行必須參加美聯儲年度壓力測試,旨在通過更嚴格監管避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重演。

特朗普上臺後,共和黨人2018年推動國會修改該法案,將相關資產門檻提高到2500億美元。這意味著,資產規模約2000億美元的矽谷銀行不必參加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本是幫助銀行評估資產風險的有效手段,這(監管"鬆綁")為矽谷銀行的關閉埋下了伏筆。"新加坡國立大學客座教授白士泮表示。

業內人士發現,矽谷銀行和簽名銀行的風險早已體現在財務報表中,與持有國債相關的帳面損失不斷增加。美聯儲前理事丹尼爾·塔魯洛說:"對監管機構來說,(帳面虧損)快速增長應該始終是一個危險信號。"

其次,美聯儲貨幣政策飽受詬病,給不少銀行帶來更大經營風險。

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研究員木內登英認為,在美聯儲加息帶來的經濟降溫過程中,眾多初創企業進入退潮期,提款需求增加,加劇矽谷銀行流動性挑戰;銀行持有債券價格因聯邦利率上調而不斷下跌,出現巨額帳面損失。

美聯儲一度長時間忽視外界"通脹"警告,去年3月才開始猛踩刹車,不曾想"為了化解危機而製造新的危機",給銀行業帶來嚴峻挑戰。《華爾街日報》評論,通脹挑戰尚未化解的情況下,美聯儲又多了一項核心任務:金融穩定。

(小標題)美國風險全球埋單

據彭博社報導,矽谷銀行和簽名銀行相繼關閉後,全球市場金融類股票市值兩個交易日蒸發4650億美元。這不禁讓人擔憂,此次會否像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那樣再次讓全球埋單?

答案是全球市場正在承擔後果。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13日叫停矽谷銀行在德國分支機搆的業務;英國央行已介入矽谷銀行英國分行的破產程式,以保護相關英國企業的存款。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銀行相繼關閉正加劇全球央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力。目前來看,跟隨美聯儲加息的一些央行不得不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一些投資者和央行人士擔心,鑒於金融機構的關聯度,即使只是市場恐慌,也可能觸發更多銀行或其他機構陷入困境,並在經濟領域造成惡性循環。

愛爾蘭央行前副行長斯特凡·格拉克認為,美國銀行的風險讓其他國家央行面臨更難抉擇,即如何在確保金融穩定和容忍通脹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美國監管機構為事發銀行存款"兜底"的做法,不少人士認為這是變相"救助",涉嫌用納稅人的錢鼓勵資本的更大冒險,或將給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帶來更大風險。

上一次國際金融危機中,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因虧損近千億美元而獲得美國政府上千億美元救助,卻在獲得救助款項後向部分高管支付上億美元年終獎,引發美國乃至全球爭議。(參與記者:劉春燕、李䶮、蔡蜀亞)
評論區

最新評論

最新新聞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