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會主席沃倫·巴菲特與其投資搭檔查理·芒格6日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出席2017年公司股東大會,就公司業績、美國經濟、國際貿易、中國股市等諸多問題回答財經記者、分析師和股東提問,分享投資策略與心得,為全球投資者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投資盛宴"。
"金錢頭腦"很關鍵
雖然巴菲特和芒格今年已分別是86歲和93歲高齡,但他們回答提問時仍然精神抖擻、反應敏捷、要言不煩。然而,兩人畢竟年事已高,公司未來的首席執行官人選及業績前景仍然是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表示,有相當大的可能性會從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中選擇下任首席執行官,但他並未透露任何人選傾向。據美國媒體透露,目前負責公司再保險業務的阿吉特·賈殷和伯克希爾-哈撒韋能源公司首席執行官葛列格·阿貝爾是理想的接替人選。
談到下任首席執行官的任職資格,巴菲特認為資金配置能力最為重要。他表示,未來公司會有巨額資金需要配置,因此擁有"金錢頭腦"對公司非常重要。
美國晨星公司分析師葛列格·沃倫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成功的關鍵是過去幾十年巴菲特通過資本投資和收購使公司富餘資金得到充分利用。他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管理自主與企業家精神的公司文化很大程度上已機制化,即便巴菲特離任,未來的管理團隊也會延續這樣的風格,但公司業務重點可能會逐漸從再投資轉向回饋股東。
談到公司一季度財報,巴菲特表示,由於擁有約900億美元尚未實現的投資盈利,公司有很大靈活性來決定如何上報投資結果;考慮到美國企業所得稅率可能會在今後下調,公司更願意今年上報業務虧損而非盈利來享受更多稅收優惠。伯克希爾-哈撒韋日前公佈的財報顯示,受保險承銷業務虧損影響,今年一季度公司淨利潤同比下降27%至約40.6億美元。
巴菲特當天還為投資美國運通、富國銀行、美聯航、可口可樂辯護。他說,當時買入這些公司股票並非認為它們永遠不會出現問題或者永遠不會面臨競爭,而是因為它們有很強的競爭力。他認為,美國航空業仍充滿競爭,運行效率較高,只是競爭不如過去激烈。
巴菲特承認早年對IBM判斷錯誤,最近又減少了對IBM的持股,但他仍看好蘋果公司前景,因為蘋果更傾向於生產消費品的公司。此外,他也非常看好穀歌和亞馬遜兩家科技巨頭的前景。他還表示,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會對公司鐵路運輸和汽車保險業務構成威脅,但自動駕駛汽車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
醫療改革有負擔
儘管不少美國企業抱怨美國稅收體制削弱其商業競爭力,但巴菲特認為,不斷上漲的醫療開支才是損害美國企業競爭力的首要問題。他說,上世紀60年代企業所得稅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約為4%,現在這一數字已降至約2%,但醫療開支占美國GDP的比例卻從那時的約5%飆升至如今的約17%,這令美國企業特別是製造商處於相當大的競爭劣勢。
對於美國國會眾議院最近通過的旨在廢除並替代奧巴馬醫改的《美國醫保法》草案,巴菲特說,這一草案將廢除一項針對富人薪資和投資收益的額外徵稅,富人會從中大量受益,但會犧牲其他人的利益。
巴菲特表示,減稅並非完全利好,要麼會導致政府財政赤字上升,要麼政府會從其他地方彌補稅收損失。他認為,美國民主、共和兩黨要解決醫改問題會面臨很大挑戰。
自由貿易需扶弱
巴菲特表示,自由貿易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生活水準,給美國社會帶來了相當大的收益,但民眾的具體感受存在較大差異。他說,從自由貿易中受益的人群看到的好處並不顯眼,比如超市的進口襪子價格比較便宜;而因貿易失業的人群卻承受了相當大的痛苦,他們更願意站出來表達對貿易的不滿,這對美國政治的影響更大。
巴菲特認為,美國需要總統向公眾解釋清楚自由貿易的整體益處,同時制定政策照顧因自由貿易而受損的人群。他表示,投資者可以通過多樣化投資來享受貿易的益處,他們不會因某個行業的狀況而遭受嚴重衝擊,但工人則沒有這樣的機會。
巴菲特強調,美國社會現在相當富裕,政府應有能力照顧好弱勢群體。美國政府必須採取適當政策確保工人不會成為貿易的"犧牲品",同時也要讓所有美國人都享受到自由貿易的好處。
談到人工智慧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巴菲特表示,人工智慧會導致某些地區就業大量減少,但對整個社會是好事。他認為,未來幾十年人工智慧領域可能出現快速變革,帶來一些顛覆性變化,但目前很難預測全球如何適應人工智慧時代以及人工智慧將對政治產生什麼影響。
看好中國股市投資機會
談到中國股市,芒格表示,目前中國股市估值比美國股市更便宜,中國經濟的增長空間會帶來更多投資機會,他看好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但這也會伴隨著"成長的煩惱"。
巴菲特則表示,與擁有上百年歷史的成熟市場相比,中國這樣尚處在發展階段早期的新興市場更容易出現投機行為,美國也曾有過這樣的教訓。
他指出,一些人看到周圍的人炒股賺錢後就希望投機致富,而不是平心靜氣地進行價值投資;與經歷過瘋狂投機後果的人相比,那些未經歷過股市動盪週期的人可能會更傾向於投機;但從長期來看,市場會引導投資者正確投資。
最新評論